《黃帝內經》作為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被譽為中國的“醫家之宗”。這部醫學寶典,在養生方麵闡述了很多科學的卓見,對於我們今天養心、養性、養生,有著不可估量的指導意義。
“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日常養生法則
《黃帝內經》認為,日常養生保健必須遵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總原則。
所謂“法於陰陽”,就是按照自然界的變化規律而起居生活,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隨四季的變化而適當增減衣被等;所謂“和於術數”,就是根據正確的養生保健方法進行調養鍛煉,如心理平衡、生活規律、合理飲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不過度勞累等。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現代人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生活壓力不斷加大,辛苦工作的人們,經常被加班、熬夜、應酬等威脅著自己的健康。同時,對於那些很喜歡夜生活現代人,經常夜不歸宿、上網、K歌、蹦迪等,這樣的“刺激”和“樂趣”,正以病魔的形式向他們襲來。這也是為什麼今天社會上老年性疾病日益年輕化,中青年猝死人數不斷增加的重要原因,我們應該為自己的健康敲響警鍾了。
因此,如果我們熱愛生命,如果我們向往健康,如果我們珍惜自己,那麼,我們就應該在日常生活中認真地去遵循“法於陰陽,和於術數”的養生總原則,這也是整部《黃帝內經》都在詮釋的八個字,對每個人的保健養生都具有指導意義。
活出健康:飲、居宜法自然之道
研究表明,現在大多數疾病都是由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方式導致的。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少了很多禁忌,哪都敢去,什麼都敢吃,生活內容豐富多彩,從某種程度上講這是一種進步,但從養生角度來看,這給我們的健康帶來了很多隱患,為很多疾病的入侵打開了缺口。不過,想避免疾病的侵襲也不是很難。
《黃帝內經》載道:“(黃帝)乃問於天師曰:‘餘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是在告訴人們,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飲食法地道,居處法天道。
飲食法地道,其中“地道”指節氣,也就是說我們平時吃東西要遵照節氣規律去吃,盡量吃應季食品,這才是正確、健康的飲食觀念。由於現代科技的日新月異和人民生活的大幅度提高,夏季的冬季同樣能輕易地得到,使得人們對飲食上的季節觀念越來越淡薄,從而忽略了食物本身的屬性。比如西瓜,其本性寒,應在炎熱的夏季食用,以平衡陰陽、中和暑熱,但現代人總喜歡在冬季食用,給本來寒冷的環境更增添了幾分寒意,很容易對身體造成傷害。
居處法天道,其中“天道”指日夜,是指人的起居應該順應天地運轉的自然規律,天亮就起床,讓人體自身的陽氣與天地的陽氣一起生發。經常賴床的人會有這樣的感覺,雖然早晨比平時多睡了一會兒,但是起床後並沒有精神抖擻,反而不如早起的時候舒服,這就是由於賴床使體內陽氣沒有生發起來的緣故。同樣,天黑了就應該睡覺,不要貪戀夜生活,不要經常熬夜,這樣才能使陽氣潛藏起來,以陰養陽。此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讓很多人過著一種恒溫的生活,夏天熱了可以開空調,冬天冷了有暖氣,鮮有機會出汗或感受寒冷,違背了自然規律的人們必然會受到懲罰,於是,一些所謂的“富貴病”接踵而至,讓人們在享受高質量生活的同時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一些人也意識到了生活中的這些問題,於是開始想方設法加以改變和彌補,如很多城裏人開始利用節假日去郊外享受大自然,到農莊從事一些體力勞動,以緩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帶給自己的危害。從本質上講,這其實就是人們在長期遠離自然以後的一種本能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