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醫家之宗”—《黃帝內經》 (2)(1 / 2)

所謂“收”之定律,是指秋季要“收”。《黃帝內經》曰:“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誌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誌,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意思是說,秋季的三個月,是萬物成熟收獲的季節,此時天高氣爽,秋風勁急,地氣清肅,人們在這個時候應早睡早起,與雞的活動時間相仿,使精神安定寧靜,來緩和秋季肅殺之氣對人體的影響,使神氣收斂,以適應秋季容平的特征,不使外來因素擾亂意誌,保持肺氣的清肅功能,這就是與秋季相適應的保養收斂之氣的道理;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傷及肺氣,到冬季會發生頑固不化的泄瀉疾病,以致適應冬季閉藏的力量就少了。其實,老北京人秋風起涮羊肉的傳統就是因為這個道理。由於羊肉是溫性的,具有很好的滋補作用,到了秋冬時節,人的氣血都到裏麵去了,吃羊肉、牛肉等滋補的食物,就能夠充分運化,轉化成人體需要的氣血,為冬天的收藏做準備。所以,在秋天和冬天的時候,吃一點滋補性強的東西是有益的。

所謂“藏”之定律,是指冬季要“藏”。《黃帝內經》曰:“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誌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意思是說,冬季的三個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呈現水冰地裂的寒冷景象,人們在這個時候要適應冬季的特點,早睡晚起,待到日光照耀時起床才好,不要輕易地擾動陽氣,使精神內守伏藏而不外露,好像個人的隱秘嚴守而不外泄,又像得到了渴望所得到的東西,把它秘藏起來一樣;要躲避寒冷,獲取溫暖,不要使皮膚開泄而令陽氣不斷損失,這就是與冬氣相適應的保養藏氣的道理,若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傷腎氣,到來年春季就要得痿厥一類的疾病,以致供給春天生發之氣的力量就少了。事實上,冬季的主氣為寒,寒為陰邪,易傷人體陽氣,陰邪傷陽後,人體陽氣虛弱,生理機能受到抑製,就會產生一派寒象,如常見的惡寒、腕腹冷痛等。此外,冬季人體的陽氣也要潛藏於內,因陽氣閉藏,人體新陳代謝水平相應降低,於是需要腎來發揮作用,以保證生命活動適應自然界的變化,腎髒機能正常則可調節機體適應嚴冬的變化,否則將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調而發病。因此,冬季養生的重點是“防寒養腎”。

綜上,要想健康養生,一定要令機體的生物節律與自然四季互相吻合,以求天人合一、陰陽平衡的長久養生。

防百病之玄機:節情誌

《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篇》曰:“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大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意思是,聰明的人不會在生病了再想著去治療,而是未雨綢繆,預防在先,防病於未然,這在中醫上叫做“治未病”,也是《黃帝內經》養生的核心思想。

《黃帝內經》認為,人若想調理氣機,防治百病,那就要節情誌。據中醫古籍記載,人的情緒是和髒腑相互對應的,人體五髒失調會引起不同的情緒反應,反之,不同情緒又會影響人體五髒。也就是說,人生病與“氣”的變化有關,而影響氣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喜、怒、悲、驚、思等幾種情緒。

1“喜”對應心,人喜則氣緩,但過度歡喜則會使人心神渙散,心氣消耗。例如,老年人逢年過節就容易過喜,一年到頭見不到兒女,節日時突然見到了,於是過“喜”致氣散,再加上過節吃點好東西,造成脾胃之氣不足,心髒病就很容易發作。因此,為了老年人的健康,我們做兒女的確實應該像歌裏唱的那樣,要“常回家看看”。

2“怒”對應肝,人怒則氣上。人發怒的時候,導致肝氣亢奮,過度消耗肝血,使肝血不足,則出現陽亢而陰不足的病理狀態。此外,怒氣上衝嚴重還會導致腦血管就會破裂,中醫有個應對的方法叫“十宣放血”,就是用針把十個手指尖挑破放血,這樣能減輕頭部的壓力。與此同時,氣全跑到上邊,身體下邊就會氣虛,於是便導致下麵沒有力量消化食物,表現出來的症狀就是大便不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