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謐,魏晉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鑽研經絡理論,在針灸方麵成就斐然,被尊為“針灸療法”的創始人,對我國中學發展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倡導的經絡養生思想,對於我們今天未病先防、祛病養生同樣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經略雖無形,但可定人命
所謂經絡,就是中醫中所指的人體內氣血運行通路的主幹與分支,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髒腑、肢節聯結成一個有機的整體。《黃帝內經》認為,經絡可以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換而言之,經絡雖無形,但能定人命。
1決生死
所謂“決生死”,指經脈的功能正常與否,決定了人的生與死。《靈樞·海論》雲:“夫十二經脈者,內屬於髒腑,外絡於肢節。”《靈樞·本髒》也雲:“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些話都旨在講述經絡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於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裏,貫通上下,內接五髒六腑,外至皮膚肌肉。同時,人體氣血,貴乎流通,才能使髒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不流通,髒腑之間的各種聯係就會發生障礙,疾病發生,嚴重者可導致死亡。
2處百病
所謂“處百病”,指經脈之氣運行正常對於疾病的治療與康複所起的重要作用。醫學家喻嘉言說:“凡治病不明髒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靈樞·九針十二原》曰:“通其經脈,調其血氣。”這兩句話均指出疾病的治療、病體的康複,都必須從經絡入手。中醫認為,隻有經脈暢通,才能運行氣血;隻有氣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療,以至康複,故經絡對處百病非常關鍵。
3調虛實
所謂“調虛實”,調是調整,虛實是指症候,不是虛證,就是實證,人們患病後常常用虛實來概括說明症候的性質。中醫認為,“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實證,病邪盛而正氣未虛,正邪鬥爭激烈所表現的症候;虛證,正氣虛衰,機能減退,抵抗力低下所表現的症候。《靈樞·刺節真邪篇》曰“瀉其有餘,補其不足”,意思是,對實證要用瀉法,如胃痙攣,針刺病人足三裏穴,可使胃弛緩;對虛證要用補法,如胃弛緩的,針刺病人足三裏穴,可使其收縮加強。這句話旨在說明經絡調整虛實的功能。由於虛實證不同,盡管都針刺足三裏穴,但采用的手法不一樣,一個用瀉法,而另一個用補法。
事實上,經絡的作用不僅是治已經發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可以治未病,也就是養生保健。通常身體將要發病或者剛剛發病時,往往可以從穴位和經脈上反映出一些初期症狀。這時隻要刺激經絡,身體的各種自我調整係統就能夠被激發,最終恢複自我平衡。因此,保健養生必須保持經絡的暢通。
15個養生名穴不容忽視
經絡學說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認為人體運行氣血的通道主要有十二正經、十五脈絡。皇甫謐在《針灸甲乙經》記載,人體經絡上共分布有穴位649個、穴名349個。其實,在如此繁多的穴位中,對養生起著重要作用,大家很有必要了解的穴位僅僅15個而已。
1百會穴
百會穴位於頭部,在兩耳郭尖端連線與頭部前後正中線的交叉點,它與腦聯係密切,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由於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故百會穴為各經脈氣會聚之處。其穴性屬陽,又於陽中寓陰,因此,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穴,對於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這個穴位既是長壽穴,又是保健穴,經常按摩,不僅可開發人體潛能,增加體內的真氣,調節心腦血管係統功能,益智開慧,澄心明性,為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還可以治療頭痛、眩暈、脫肛、昏厥、低血壓、失眠、耳鳴、鼻塞、神經衰弱、中風失語等症,對於養生非常重要。
2會陰穴
會陰穴位於人體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是陰經脈氣交會之處。此穴與人體頭頂的百會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統攝著真氣在任督二脈上的正常運行,維持體內陰陽氣血的平衡,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經常按摩次穴位,不僅能疏通體內脈結,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環,還可治療痔瘡、便血、便秘、婦科病、尿頻、溺水窒息等症,對調節生理、生殖功能和保健養生都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