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三國演義》給現代人的養生啟示 (1)(1 / 2)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的四大名著之一,不僅在政治、軍事謀略方麵給後人無盡的啟迪,在中國文學史上更是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當我們從養生保健的角度去窺探它,其中又蘊藏了無盡的醫學寶藏,對於我們今天的健康生活,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

孔明病逝帶給我們的啟示

一提到三國,想必很多人都會最先想到諸葛亮這位足智多謀的軍事家。無論是火燒新野,還是草船借箭,都是經典佳話,對於他的超人智慧和勇氣,更令人驚歎不已。然而,諸葛亮死時僅僅54歲,想必他的病逝同樣會令後人驚歎。其實,走到這樣的結局,一切原因都要歸結於諸葛亮本人。

1過度操勞,凡事親力親為諸葛亮為一統天下,總要深謀遠慮、運籌帷幄,本來這些就勞精費神,可他還凡事親力親為,不善授權。無論政事還是軍事,事必躬親,甚至核對賬簿,乃至“流汗竟日”,“夙興夜寐,罰二十以上皆親攬焉;所啖食者不至數升。”整天弄得精疲力竭,給身心造成繁重的勞累負擔,不僅會加快衰老,也會令疾病乘虛而入影響健康,豈能頤養天年?

2精神壓力過大,心理失衡

諸葛亮忠君扶蜀,尤其劉備死後,更是盡心盡力。然而,阿鬥昏庸無能,身邊還養了一幫心術不正、唯恐天下不亂的臣子。諸葛亮一心要成就大業,嘔心瀝血,而那些亂臣又使他深感憂慮,苦思對策,再加上當時正麵有強大的曹魏,背後有名存實亡的東吳,還有勁敵司馬懿,而西蜀沒有統帥軍隊善戰的良將,敵擾難平。內外交困的境況,使得諸葛亮日夜焦慮,精神壓力過大,最終從一個堅強、自信、風趣的統帥,變成一個煩心憂慮,甚至經常垂淚、大哭的人,從而招致疾病。

3體質較差,缺乏運動

諸葛亮一向以忠君扶蜀為先,結果把自身的健康放在一邊,既不鍛煉,也不習武,就連勘察地形、沙場作戰,也是坐著四輪車,“簪冠鶴氅,手搖羽扇”。雖然這種與眾不同的風度和氣派,極大地鼓舞著蜀軍的士氣,給敵人帶來很大的威懾力,但是,從健康的角度來看,這卻是促使他身體每況愈下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生命在於運動”,經常運動可以保持體力不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也是防病抗病、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而諸葛亮,雖然聰明一世,卻忽略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諸葛亮的病逝帶給我們很多啟迪和教訓,無論是衝鋒一線的年輕精英,還是退居二線的中老年人,都應引以為戒的。在生活中,我們要懂得勞逸結合,學會高效工作,權利該下放時要舍得下放,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保持心理平衡,適時地給自己做一下健康體檢,這樣才能保持身心和諧、健康。

周郎為什麼會英年早逝

在三國裏,周瑜作為吳國的大都督,雖然有大將之才,文韜武略、運籌帷幄,但這位英雄,卻無大將度量,心胸狹隘,嫉妒賢能,千方百計算計諸葛亮,結果反而“賠了夫人又折兵”。最終,在諸葛亮“三氣”之下,惱羞成怒,歎罷“既生瑜,何生亮”後,吐血而亡。

其實,正是這種強烈的嫉妒,才讓文武雙全的周郎英年早逝。《黃帝內經·素問》有雲:“嫉火中燒,可令人神不守舍,精力耗損,神氣渙失,腎氣閉寒,鬱滯凝結,外邪入侵,精血不足,腎衰陽失,疾病滋生。”可見,嫉妒是一種不健康的情緒形態,很容易損害人的身心健康,尤其是那些心理素質較差的老年人,一旦受到嫉妒心理的衝擊,內心便充滿了失望、懊惱、悲憤、痛苦和抑鬱,甚至陷入絕望。同時,現代醫學研究還表明,有嫉妒心理的人,往往處於焦慮不安、怨恨煩惱等消極不良心境之中。這種消極不愉快的情緒,會使人的神經機能嚴重失調,影響激素分泌,從而損傷心血管機能,導致心律不齊、高血壓、冠心病、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神經官能症等身心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