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作為中國古典文學四大名著之一,是古代長篇小說史上浪漫主義的高峰。在它龐雜而充滿魔幻的內容裏,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在神與佛的世界裏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不僅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也是眾多養生思想與方法的薈萃之作,非常值得研究和探討。
從悟空被壓於五指山下說起
《西遊記》前七回中,主要講述孫悟空為爭名、奪利、鬧地位,貪嗔癡怨無己時,僅一己之私而大鬧天宮,不惜生靈塗炭,其野心、癡心、貪心、妄心表現得淋漓盡致。但結果卻是,敗於象征正心的如來佛祖,被壓到五行山下。
此處點明,像孫悟空這樣私欲如此強烈的心態作為,肯定不能修成長生正道。事實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無論是儒、道、佛的國學大派,還是經典深廣的中醫研究,其所有的養生思想都與“心”密切相連,都告訴人們,養生必養心,懂得棄舍人欲,方可延年益壽。這也是為何在後九十三回中,唐僧師徒能夠“功成行滿見真如”,因為他們都曆經種種磨難,戰勝了凡間和仙界的各種艱難困苦,克服了心上的種種魔障,所有的“心欲”都不再完全以“己”為中心。
除了心欲外,《西遊記》在修行長壽過程中,還強調了德壽思想。第九十六回和第九十七回中,講述了寇員外自四十歲起,許諾齋請過往僧眾,二十四年無間斷,齋僧一萬;後不幸遭強盜殺害,地藏王菩薩因他齋僧,是個善士,善有善報,想收他做個掌善緣簿子的案長;最終因孫大聖來取魂,菩薩延寇員外陽壽一紀,重返人間。旨在告訴我們,有德者才可長壽。
事實上,《西遊記》借神魔故事所傳播的戒心魔、修德行思想,對我們今天的養生健體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首先,戒心魔以養生。正如佛教認為,人的身心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的心理波動、情緒變化,都會影響人的氣血運行,若欲望過強,人就會勞心費神,導致身體抵抗力降低,容易誘發各種疾病。這也正吻合了道教的道由心生之論。
其次,修德以養生。儒、道、佛等大派,在養生思想中多少都滲透著“德”、“善”的思想。其實,一個身心健康的人,應該是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人。從個人養生角度,善德之人,心胸坦蕩,心性平和,不會有處心積慮、情緒大起大落的情況,往往使身體的氣血運行總處於平和、健康的狀態。現代醫學研究表明:心地善良、品德高尚的人心態平和,能夠有效排解外界煩擾,保持心理平衡,這樣可以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防病抗病的機能。反之,那些為人不善、道德敗壞的人,內心總處於驚恐不安、悔恨焦慮又欲罷不能的矛盾狀態,從而機體的免疫力下降,使疾病有可乘之機,危害健康。從大的方麵來說,為善積德,對人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也有現實意義。
最後,人生不能一帆風順,正如唐僧師徒,隻有經曆一些磨難,才能真正“修成正果”。這就要求我們,無論是對待學業、事業,還是對待生活,都要有堅定的信念和良好的心態,樂觀地去麵對一切,獲得成功的同時,也獲得健康的身體。
仙丹為什麼如此神奇
在《西遊記》中,提到了很多神奇的仙丹,其作用被吳承恩描寫得出神入化,祛除百病、增強功力、長生不老、無所不能。據統計,全書共用了近33回的篇幅(第一、第二回,第三十六回至六十六回)來寫這仙丹,其中的相關術語不勝枚舉,如心猿、心性、意馬、真陰、靈元、金丹、水火、黃婆姹女、金公、玉兔等,備受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