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根譚》作為我國經典的古典文學名著之一,為明代洪應明所著,是一部論述修養、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世集,富含修身養性、為人處世的人生哲理,對我們今天修身正心,養性育德,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和意義。
養心:養生的核心與關鍵
《菜根譚》闡述了很多關於養心的箴言,如:“世人為榮利所纏縛,動日塵世苦海。不知雲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鳥笑、穀答樵嘔,世亦不塵,海亦不苦,彼自塵苦其心爾。”“耳根似飆穀投音,過而不留,則是非具謝;心靜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則物我兩忘。”……這些都是在教導人們不要有太強的欲望之心、放下心靈上的包袱,以一顆平常心來調養心誌。這種重“心”思想對於人生非常有意義,中醫認為“下士養身,中士養氣,上士養心”,也就是說,養心是養生的最高境界,是養生的核心和關鍵,因此,若要養生,必先養心。
《黃帝內經》亦有言:“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意思是,人要淡泊名利等欲望,從而達到“虛”、“無”境界,得到平和心態,這樣才能天人合一,真氣流到身體,使精神恪守於內,疾病也就無從發生了。它旨在告訴我們要學會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人作為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體,在成長過程中出現貪婪和欲望實屬正常,所謂欲望無止境,如果不懂得節製,就會“利欲熏心”,遲早被欲望之火埋葬。因此,若想延年益壽,人必須能夠掌控自己的身體和欲望。正所謂“風恬浪靜中,見人生之真境;味淡聲稀處,識心體之本然”。
要達到這種平和、虛無的心境,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緒。從某種意義上說,心理精神因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更大,甚至超過了生理因素。中醫發現,一些機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經官能症、偏頭痛、高血壓、冠心病、消化不良等,可以稱為心因性疾病。現代醫學還證實,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種強烈的“促癌劑”,若長期處於不良心理因素的影響中,患各種疾病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甚至會導致癌變。可見,良好的情緒非常有助於健康。具體可以通過以下方麵進行培養。
首先,樹立正確的養生觀,寬宏大度,襟懷坦白。任何憤世嫉俗、滿腹牢騷、怨天尤人等負麵情緒,隻會令身心處於困頓痛苦之中,對健康都百害而無一利。古人雲:“養生莫若養性,養性莫若養德。”所謂養德就是注重道德修養,隻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寬廣,樂觀開朗,自然也就延年益壽。
其次,廣交朋友,敞開心扉。當你遇到困難、挫折,甚至不幸時,首先要冷靜下來,控製一下自己的情緒,帶心情平和後向親朋、同事傾訴苦悶,從他們的勸告和開導中得到力量和幫助,這樣,苦悶的情緒就會慢慢緩解、消失,內心也就豁達、輕鬆了。
最後,培養廣泛的興趣,豐富生活。琴棋書畫,花鳥魚蟲,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閑暇之餘或緊張的工作之後,從事一些業餘愛好或欣賞一下優美動聽的音樂,哪怕是聽一場相聲逗樂,都有利於緩解緊張情緒、消除心理上的疲勞與苦悶。點綴生活的同時,也是在養生保健。
忙裏偷閑意義何在
《菜根譚》中有言:“天地寂然不動,而氣機無息稍停;日月晝夜奔馳,而貞明萬古不易。故君子閑時要有吃緊的心思,忙處要有悠閑的趣味。”意思是說,天地看起來沒有什麼變化,但其實它的氣象萬千沒有一息稍停,這就是靜中之動;日月不停地運行、奔馳,而光明永久地存在著,這就是動中之靜。人應該像自然界一樣,在閑暇時,要有吃緊的想法,忙時要有悠閑的享受,這是忙裏偷閑、鬧中取靜。旨在告訴人們,要學會忙中偷閑,儲備能量。
《菜根譚》中亦有言:“從靜中觀物動,向閑處看人忙,才得超塵脫俗的趣味;遇忙處會偷閑,處鬧中能取靜,便是安身立命的工。”意思是,在雅靜環境中觀察動物的活動,在悠閑情況下觀察忙碌人(為名為利)的生活,(認真地思索體會)這樣才能品味到超脫塵情世俗的樂趣;能夠做到忙裏偷閑,鬧中取靜,這樣,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有所寄托,就是做人的一大訣竅。事實上,有張有弛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也是最適宜養生的生活方式。泰戈爾在《飛鳥集》中寫道:“休息之隸屬於工作,正如眼瞼之隸屬於眼睛。”不會休息的人就不會工作,隻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會有更好的生活。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若隻知道忙碌,連本錢都賠沒了,何談革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