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與陽,是中華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對概念,既是國學養生的思想基礎,又是中醫養生的理論基礎。人體隻有處於陰陽平衡的狀態,才能健康運作,陰陽一旦失調,人體就會生病。其實,在漢字文化中,“陰”與“陽”同樣與生命息息相關。
何謂“陰”“陽”
“陰”字,簡體字部首為“阝”,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左耳旁,對應其繁體字中的“阜(fù)”部。它是“阜”與“侌”共同組成的會意字,其音與“侌(yīn)”亦聲。“阜”,當你把它逆時針旋轉90°時,便會發現,原來是山的形狀,這也是為什麼“阜”部代表土山的意思,多與地形有關。“陰”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山之北,水之南”,因“山之北”很難被陽光照射到,故有陰暗、寒冷之意,也被泛指為不見陽光、北麵,如“陰窗”等。
人體中的“陰”“陽”奧秘
在古代,人們用陰陽來解釋生化萬物,如地為陰,天為陽;內為陰,外為陽;太陽每日有升落,故動為陽,靜為陰;女主內屬陰,男主外屬陽;死人入土為安住“陰宅”,活人居地上住“陽宅”等。那麼,“陰”與“陽”同我們人體有什麼關係呢?
生物演化是從單細胞到多細胞、從水生到陸生,經曆了無脊椎動物的演化、完全水生的魚類、水陸雙居的兩棲類(蟾蜍等)、徹底登陸的爬行類(蛇等),最終進化成鳥類和包括人在內的哺乳類。這也是一個由腹向下(向地)、背朝上(朝天),腳向地、頭朝天的體位變換過程。於是,人體的腹部屬陰,背部屬陽;體內為陰,體表為陽;頭部為陽、不怕冷,腳部為陰、需保暖。同時,“陰”“陽”的生殖器之意,可能是因為女性的主要生殖器都位於體腔內,為內藏,故屬陰;而男性的主要生殖器都位於體腔外,為外露,故屬陽。此外,人的五髒(肝、心、脾、肺、腎)與六腑(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也具有陰陽屬性。五髒主要是貯藏精氣;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華,排除其糟粕。因五髒的功能相對六腑而言是以靜為主,故屬陰;六腑的功能相對五髒來說是以動為主,故屬陽。
與此同時,經脈作為體內氣血運行的通路,同樣具有陰陽屬性。古人根據天地陰陽的變換,將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中醫認為,人體的十二經脈連接五髒六腑,並與這十二時辰一一對應。其中,與五髒相連的陰經有六條,包括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陰腎經以及手厥陰心包經,分別對應醜時、寅時、巳時、午時、酉時、戌時;與六腑相連的陽經也有六條,包括手足少陽膽經、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手少陽三焦經,分別對應子時、卯時、辰時、未時、申時、亥時。
在這些陰經與陽經中,“陰”被分為太陰、少陰和厥陰,“陽”被分為太陽、少陽和陽明。這源自中醫的“三陰三陽”理論,《黃帝內經》亦有所記載。《素問·至真要大論》說:“陰陽之三也何謂?岐伯曰:氣有多少,異用也。”可見,三陰三陽的劃分依據是陰陽之氣的多少盛衰。陰氣最盛為太陰,其次為少陰,再次為厥陰;陽氣最盛為太陽,其次為陽明,再次為少陽。《黃帝內經·素問·陰陽離合論》有言:“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所謂“開”,指釋放與吸收;“闔”,有關閉、和合之意,指儲存能量;“樞”,指開合之間的一種變頻與轉換能力。
三陰
1太陰:“太”,古作“大”,也作“泰”,後語音分化,在“大”字下加一點,本義為過於,表充足,故“太陰”指陰氣最旺盛的時候,主三陰之表,故為“開”。在髒腑中,脾主運化,肺主氣,但人體血的運化也需要以氣為推動力,兩者有吸收之功能,側重運化水液。對應人體經脈,太陰肺經不足以肅降,無法疏布全身;太陰脾不足不足以運化中焦,因此,肺經和脾經為太陰經,居最內。
2少陰:“少”,古代表年紀輕或年輕人,故“少陰”指陰之初生,指陰氣稍微小一點的時候,是陽剛剛轉換成陰的時候,為三陰之中,是出入的樞紐,故為“樞”。在髒腑中,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藏精,兩者為人體之動能,藏有形之能量,偏於樞血。對應人體經脈,如《黃帝內經》所言“足太陽與少陰為表裏”,意思是足太陽膀胱經要想發揮固攝全身的作用,其力量的源泉就是少陰。
3厥陰:“厥”,通闕,乃古代宮殿、陵墓等的衛外建築,通常左右各一,台上起樓觀,二闕之間有道路,也指門觀。由此本意我們可將“厥”理解為兩處(所)的銜接轉換之門,故“厥陰”為“闔”,好像內門的門扇,主將有形之能量轉換成無形之能量,是陰氣儲存能量的階段,指由陰向陽轉化的時候。對應人體的經脈,主收斂,厥陰心包經收不住就心慌,厥陰肝經收不住就抖或暈。《黃帝內經》有言“少陽與厥陰為表裏”,意思指厥陰儲存的能量夠多,少陽膽和三焦才能緩慢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