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漢字中的健康與疾病(1 / 2)

所謂養生,簡而言之就是,保持健康、防治疾病。在漢字文化的源遠長河裏,“健”、“康”、“疾”、“病”都有著它們自己的本源與曆史,而且與人類息息相關。

“性”“命”乃根本

左部為“心”,右部為“生”,從心,生聲;心生,即活著的心,對人而言,身體想存活,當然要有活著的心,於是人的心理活動就形成了人的“性”,包括情緒、情感、意識、思想、智慧、記憶等,其相對固定的形式便是性格、性情。故“性”之本義為人的本性。

“命”既是會意,又是形聲,從口、從令。命者,人聚集以聽從口令也。

雖然“性命”的順序是由“性”到“命”,但解釋的時候得先說“命”,因為命是根本、基礎,有命才有身心的生存、活動。古人認為,人是天地交流的產物,人的一生被上天注定,是天造地化的結果,故命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決定著人體的生長壯老等過程。換而言之,人的天性、本性是由“命”決定好的,一輩子不會改變的。

那麼,我們養生就應當順應天命,這樣才能盡其天年,達到所謂的“天人合一”、“順其自然”。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是說人必須“法地”,地又必須“法天”,天又必須“法道”,道還必須“法自然”。“道法自然”才是“人”、“地”、“天”、“道”、“自然”五者之間和諧統一。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接近天地,離天地越近,越能獲得天地的滋養。

因此,日常的養生保健中,運動健身、藥物補養、起居、著裝等都必須順應自然而有所變化,如運動健身者,春夏宜以動為主(即運動量可以大一些,戶外活動多一些),這是順應春夏陽氣升發、動躍之自然;秋冬則以靜養(即運動量要小些,小汗即止,戶外活動少一些)為主,即保養陰精,使來年春夏更能適宜陽氣之動(陽氣以陰精為物質基礎)。而對那些需要藥補的人來說,則必須了解:氣為陽,血屬陰,故春夏宜服益氣升清之品,以順應春夏陽氣升發之性;秋冬宜服滋補精血之劑。從生活起居方麵來說,白天為陽,黑夜為陰,春夏季節宜晚睡早起以迎陽氣,秋冬季節宜早睡早起漸至早睡晚起,以守陰氣。在著裝方麵,因為上半身為陽,下半身為陰,春夏之季,宜先減下衣,後減上衣,此為養陽;而秋冬之季宜先加下衣而後加上衣,此為養陰。

養生需“健”“康”

“健”,從人、從建。其中,“建”是會意字,從廴(yǐn),本義為開弓,有引長的意思;從聿,本義為朝律,後來引申為創造、設立;凡立律、開弓的背後,皆需能力和力量,故與“建”共同組合的字,大多含有有力的意思。這也是為何“健”字本義為“強有力”,其副詞表“有力地”,如天行健、健壯、健碩等;其動詞表“使之健”,如健胃、健體、健身等。人一旦沒了力量、力氣,就會“萎”、“廢”或者“厥”,身體出了問題,又怎麼談健康呢?

“康”,為穅的本字,從禾,康聲。“穅”同“糠”,本義為稻、麥、穀子等的子實所脫落的殼或皮。由此,康的本義釋為穀皮,米糠,與糧食有關。常言道“民以食為天”,沒有糧食吃,不用說健體,就連生存都困難。在中國古代常提“江山社稷”,其中,“稷”字就是指小米,五穀雜糧的一種。無論是《黃帝內經》,還是《本草綱目》,從古至今醫家所主張的膳食原則,都是要講求全麵、均衡,五穀雜糧都要吃,才能全麵攝入營養,使身體有力量,達到“健”的狀態。科學研究還表明,粗糧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和維生素,特別是膳食纖維的含量較高,對人體的新陳代謝,定期排毒,緩解便秘,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攝入粗糧,不僅能增食欲促消化、維護神經係統的正常運行,還能降糖、降脂、通便、解毒、防癌和增強身體抵抗力,對防治肥胖病、便秘、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有非常好的效果。因此,合理膳食不能忽略五穀雜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