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民俗,即民間風俗,是廣大民眾所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它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種類繁多,代代傳承。無論是端午賽龍舟,還是正月十五觀燈“走百病”,都各具特色,且具有觀賞與養生雙重價值。
賽龍舟:競渡端午、快樂養生
賽龍舟,我國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項目,為多人集體劃槳競賽,在南方十分流行。它最早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已流傳兩千多年,於1980年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
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載道:“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江日,傷其死所,故並命舟楫以拯之。”是說這項活動是為了紀念我國春秋時期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相傳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妄圖營救屈原,追至洞庭湖時不見了蹤跡,後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表紀念。同時,人們還借劃龍舟來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賽龍舟多在每年端午節舉行,具體龍舟的大小因地而異,一般為20~30米,每艘船上約25名隊員。比賽是在規定距離內,同時起航,以到達終點先後決定名次。這項活動不僅具有很高的娛樂價值,還具有良好的健身作用。
首先,賽龍舟是集眾多劃手依靠單片槳葉的劃槳推進龍舟,從而增強了指、腕、肘、肩等關節的靈活性,且有助於促進上臂肌及胸大肌等肌肉發達,增強心肺功能。
其次,賽龍舟需要全體隊員保持自己的動作,並確保全體節奏一致,這就要求運動員集中精力聽指揮,從而能夠提高人體感受器官的功能,提高中樞的靈活性,以及運動中樞支配人體器官的能力等。
最後,在緊張激烈的工作之餘,賽龍舟也是調節情緒和心態的良好方法。它作為戶外水上運動,多在山清水秀、空氣清新的空曠水麵上舉行,清新秀麗的風景往往使人產生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從而減輕人們工作中的焦慮和緊張情緒,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壓力。
此外,賽龍舟還能培養人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弘揚中華民族龍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舞龍舞獅:喜慶春節、強健身體
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象征著吉祥、尊貴、勇猛與權力;獅,是一種雄健、威武、勇敢的動物,古人稱為“百獸之王”,被視為安詳、守護、辟邪、吉祥的神物,象征著勇敢和力量。在漫長的曆史進程中,華夏子民一直將龍、獅視為祥獸,每逢春節或其他慶典活動,都要用舞龍舞獅來慶祝、共歡,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舞龍舞獅民俗。
舞龍舞獅作為傳統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最初是人們用以表達對來年吉祥與幸福的祈求,人們希望通過舞龍舞獅來祈求豐收、消災納福、求子旺丁興族等。其實,在文化傳承過程中,舞龍舞獅不僅培養了人們的民族自豪感,增進團結,還成了一項非常有健身養生意義的娛樂活動。
首先,舞龍舞獅在動作上具有一定的要求和難度,在操作過程中能磨煉舞者的意誌,陶冶舞者的情操。今天,我們經常會聽到某些人跳樓的報道,其實,這一切都源於他們內心的脆弱,沒有堅強的生存意誌,若平時加強這方麵的鍛煉,也許就可以避免悲劇發生了。
其次,人們通過舞龍舞獅的娛樂過程,可以宣泄情感,消除不良情緒,從而緩解並釋放工作、學習及生活帶來的各種壓力,健康身心。對於繁忙的工作族,抽些時間舞龍舞獅,放鬆一下自己,往往會倍感輕鬆,豁然開朗。
最後,舞龍舞獅作為一項強度較大的有氧運動,能增進人體心肺功能,鍛煉肌肉,活動關節,是一種很好的健身活動。有關測試顯示,舞龍十分鍾後,舞者的脈搏能達到160~180次/分,進行一場舞龍活動不亞於打一場籃球的運動量。
可見,舞龍舞獅這項曆史悠久的民俗活動,帶給中華民族的不僅是歡樂,還有健康。
重陽節時的吃喝玩樂養生經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起源於戰國時代,因在《易經》中九是陽數,九月初九兩九相重,故稱重陽。重陽節,民間有登高、插茱萸、賞菊、飲菊花酒及食重陽糕等習俗,源遠流長。其實,這些習俗對於養生保健,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