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2章 中華武術中的養生秘笈(1 / 2)

中華武術,曆史悠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其通過“形神統一”的修煉,對調經理氣、增強免疫力、防病治病、強身健體,都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太極拳:平衡陰陽、行氣養心

太極拳,“極”指無邊、無盡,“太極”指事物運動變化普遍規律,是依據《易經》陰陽之理、中醫經絡學、導引、吐納綜合地創造一套有陰陽性質、符合人體結構、大自然運轉規律的一種拳術,是我國國粹之一。其動作柔緩,通過調經理氣使人體達到陰陽平衡,促進全麵健康,目前主要有陳式、楊式、吳式、孫式、武式、武當、趙堡等幾大流派。

太極拳特點是動中生靜、靜中養心、以意行氣,包括了“掤、捋、擠、按、采、挒、肘、靠、進、退、顧、盼、定”等基本方法。在練習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到《放鬆》、《氣道通暢》,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調則周身氣行。所以,練功必須令肺氣順暢,不可使氣道結滯,即練拳不能閉氣、使力,要以放鬆、沉氣為主,並配合呼吸、配合開合等。這就要求練拳者在練習過程中注意放鬆並調整呼吸,從而在每次練習結束後,能夠心情舒暢、精神飽滿,同時,身體微微出汗還可促進體內新陳代謝,起到祛病強身的健身功效。

同時,太極拳在預防“上盛下衰”諸症和治療哮喘方麵也大有幫助。

所謂“上盛下衰”,指中老年人肝腎兩虧、陰虛陽浮而出現的血壓升高、心虛失眠、畏寒怕冷、四肢發涼、食滯便秘等症候群。患者雖然看上去紅光滿麵,並無病容,但因下元虛虧,兩腳發軟,走路時間長了,足後跟痛,膝關節發硬,腰酸背疼,渾身乏力。太極拳重視加大人體下部運動量,由於人體丹田與命門之間(即小腹部位)是人體所吸收的各種營養轉化為精血最關鍵、最根本的部位,故太極拳能夠通過加強人體丹田部位和下肢的運動,促進人體消化吸收和氣血循環運行,以消除或避免“上盛下衰”諸症。

所謂哮喘,是由多種細胞特別是肥大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和T淋巴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患者多有反複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或咳嗽等症狀,多在夜間或淩晨發病。練習太極拳時,鍛煉者兩臂、手腕、肩、背、腹等全身肌肉都放鬆,使人感到輕鬆愉快、心情舒暢,從而穩定情緒;柔和的動作也會使神經係統的興奮和抑製過程得到良好的調節,有助於減輕或避免哮喘發作。同時,常打太極拳對保持肺組織的彈性、胸廓的活動度、肺的通氣功能及氧與二氧化碳的代謝功能均有積極的影響。

此外,練習太極拳要求腰部轉動幅度要大。中醫認為,腰為一身之主宰,兩足有力,下盤穩固,虛實變化,皆由腰轉動。故大幅度的腰部運動與深、長、細、勻的呼吸相結合,不僅能消除肝髒淤血,改善肝功能,甚至治愈肝炎等疾病,還能改善整個消化係統,對胃腸方麵的慢性疾病也有很好的療效。

八段錦:健康髒腑、增強體質

八段錦,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一種氣功動功功法,體勢動作古樸高雅,共由八節組成,故名“八段錦”,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養身、防病治病的實踐中的經驗總結和結晶,也是中國武術文化的一大重要組成部分。

八段錦大體可分為坐式和站式兩大類,功法中伸展、前腑、後仰、搖擺等動作,分別作用於人體的三焦、心肺、脾胃、腎腰等部位和器官,適於各種年齡、各種身體狀況的人鍛煉。

坐式八段錦,包括寧神靜坐、手抱昆侖、指敲玉枕、微擺天柱、手摩精門、左右轆轤、托按攀足和任督運轉八組動作。這八組動作分別具有平靜心境,固齒健脾,清腦健耳,調理神經、健養腎俞,調節足太陽膀胱經,改善筋骨,增強腰、腎、腸、胃功能,通經絡、活氣血、滋陰助陽,健肺養心等功能;連貫組合起來,具有調養情誌、健腦安神、通經理氣、保養髒腑、滋陰護陽、增強免疫力等功能,對防治耳鳴、神經衰弱、神經疼痛及遺精等生殖係統疾病均有很好療效。

站式八段錦,包括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雕、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兩手攀足固腎腰、攢拳怒目增力氣和背後七顛把病消八組動作。這八組動作分別具有梳理三焦、增強心肺功能、健脾和胃、調整中樞神經係統、瀉火安神、鍛煉筋骨、強腰固腎、增強肝功能、調理全身等功能;全套動作組合起來,具有調節情緒、鍛煉肌肉、健腦安神、通經理氣、保養髒腑、滋陰護陽、增強免疫力等功能,對矯正駝背、預防“五勞七傷”、防治消化道及生殖係統疾病、防止腰肌勞損、緩解坐骨神經疼等病狀均有很好療效。

此外,雖然八段錦各個動作是針對某一髒腑設計的,但是這種針對作用又是彼此密切關聯的,是綜合性的、全身性的,隻有把各節動作綜合起來,才能真正起到調脾胃、理三焦、去心火、固腎腰等的作用,從而達到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體質,防病祛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