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人活一口氣(1 / 3)

這裏的“氣”指元氣,亦稱“原氣”。中醫有言,“氣聚則生,氣壯則康,氣衰則弱,氣散則亡”。意思是,元氣充足免疫力就強,就能戰勝疾病;元氣不足或虛弱,就不能產生足夠的抗體或免疫力去戰勝疾病;而元氣耗盡,人就會死亡。

可見,元氣是我們生存的根本,“氣聚則生”。人先天的元氣是父母給的,後天的水穀之氣、呼吸之氣、自然之氣是來補充的,但總體是有限的,人活著就是不斷耗散這些元氣的過程,元氣足的時候,人的免疫力就比較強,身體也比較健康,隨著元氣慢慢耗散,人的免疫力開始下降,疾病就容易侵入身體,有一天元氣耗盡了,也就是生命結束的時候。因此,大家應珍惜父母賜給我們的生命力,好好養護元氣,這才是長壽的根本所在。

百病生於氣

這裏的“氣”指情緒。《黃帝內經·素聞》有言:“百病生於氣。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意思是,怒則氣上,下邊的氣就虛了,腦血管容易破裂,表現出來的症狀為大便不成形、吃什麼拉什麼;喜則氣緩,氣往外散,容易引發心髒病等;悲則氣消,哭使氣短,越哭氣越短;恐則氣下,氣往下走,人體一下子固攝不住就會出現大小便失禁的現象;驚則氣亂,氣機紊亂,脾胃易受到極大損傷;思則氣結,人體之氣就會凝滯不通,影響消化,久而久之,脾胃就會出現問題。

由此可見,生氣不是一件小事,更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經常生氣,就會對健康造成很大損害。所以,我們要學會克製自己的情緒,凡事莫生氣。

是藥三分毒

這裏的“毒”,指毒副作用。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在《類經》有言:“藥以治病,因毒為能,所謂毒者,因氣味之有所偏也。”這裏就把藥物的毒性看做偏性,是藥物治療疾病的機理所在。如:蟾酥、川烏可使心跳過緩、血壓下降,嚴重者還會引起心源性休克;黃藥子、野百合食用過多,可以造成肝髒損害;益母草、苦參可損害腎髒功能等。所以說,絕對安全的藥物是不存在的。此外,保健品同樣存在副作用問題。如:服用大量的維生素B1,會出現頭昏眼花、心律失常,甚至浮腫等症狀;過量服用維生素C,能導致腎炎、尿路草酸鹽結石等,長期大量服用還可引起壞血病;服用維生素E過量,會引起生殖功能障礙,還可以使胃腸道不適、疲乏無力等。

因此,是藥三分毒,在治療疾病、選取藥物時,要嚴格遵照醫囑和用法用量,盡量服用副作用小的藥物,這樣才有利於身體盡快康複。

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

對於人體來說,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就像一條通道,是食物的必經之路。飯前喝幾口湯,等於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使食物能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若飯前不喝湯,飯後會因胃液大量分泌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感,這時再喝水,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明朝永樂劉純太醫建議,飯前最好喝肉湯,如雞湯、牛筋湯、豬蹄湯、魚湯、肉皮湯、羊蹄湯、牛肉湯、排骨湯等。不同的湯可以起到不同的抗病防疾效果。雞湯,特別是母雞湯中的特殊養分,可加快咽喉部及支氣管膜的血液循環,增強黏液分泌,及時清除呼吸道病毒,緩解咳嗽、咽幹、喉痛等症狀;排骨湯,其特殊養分以及膠原蛋白可促進微循環,對於骨骼老化速度快有很好的減緩作用;魚湯,其特殊的脂肪酸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治療呼吸道炎症,預防哮喘發作,對兒童哮喘病最為有效。

可見,飯前喝湯是日常養生的一個重要細節。通常中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早餐前可適當多些。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鍾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

多吃鹹鹽,少活十年

這句話旨在告訴我們,鹽是人體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

鹽中的鈉離子能為人體神經細胞傳遞信息,氯離子能在人體流淚流汗時起抗菌作用……但長期食鹽過量,可導致高血壓、中風、冠心病等心腦血管疾病。同時,腎髒病人也要少吃鹽,否則容易導致水腫;患肝硬化腹水的人也不能多吃鹽,否則腹水很難消退。

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人每日最佳食鹽量不應超過6克。具體在生活中可以采取:烹飪時,少用點鹽,多利用蔬菜本身的風味,如青椒、西紅柿、洋蔥、香菇、香菜和清淡的食物一起烹煮;少喝湯、少吃泡麵、少吃快餐食品;以前愛用“生辣椒加醬油”的人,請改用“生辣椒加白醋”,既減少鹽分攝取,又兼顧美味;燉菜時不要加醬油,做好後依個人口味酌量添加;吃足夠的蔬果,多吃橘子、豆芽,它們能將鹽中的鈉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