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這個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大家庭,有著源遠流長的文化曆史。在這幅悠久壯觀的曆史畫卷上,養生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眾民族用各自獨特的手筆展示著自己獨有的風韻。
雪域高原上的神秘藏醫
藏族,這個世代生活在祖國青藏高原上的特色民族,在長期與疾病鬥爭的過程中,形成了具有獨立係統理論的藏醫文化,它與中醫、西醫一並被譽為世界三大古代醫術,影響深遠。
藏醫學的理論核心是“三因學說”,即隆、赤巴、培根(音譯)是構成人體的基本要素,這“三因”各有其生理機能,在正常情況下,它們保持著協調和相對的平衡狀態,維持著人體的健康,當其中某一成分因故偏盛或偏衰時,人體則會陷於病態。隆,譯為氣、風,是生命活動的動力,身體無病變時為氣,身體發生病變時則為風;赤巴,譯為火,為膽為陽,身體無病時為膽陽,身體發病時為火;培根,譯為水和土,為涎液,身體無病時起吸收營養素、感覺飽滿、結合關節等作用,身體發生病變時則成寒病病原。三者互相依存、互相製約、互相協調以維持人體的正常機能。例如,對食物的正常消化、吸收,分清糟粕和精華,需要有能化培根、能消赤巴和伴火隆三者共同完成,如果三者不協調,人體消化吸收過程就會受阻,以致引發疾病。
藏醫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是人體內的三因失衡導致的,而導致這三大因素失衡的不外內因和外緣兩種。所謂內因,即人之所以會生病,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沒有正確地理解無我的本性,從而產生了無明(心性愚昧,迷於事理也,一切煩惱由之而起),使隆、赤巴、培根失調,最終導致疾病。所謂外緣,即氣候、行為、起居、飲食、情誌等非人本性因素,引起三因失衡,導致疾病。
其實,藏族人民能夠平安無事地生活在廣袤無垠、自然條件極其惡劣的雪域高原,他們的飲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蘊涵眾多養生大道。
五穀雜糧食是藏族人民每日必吃的食物。例如,青稞、小米、小麥、大麥、燕麥等,屬芒類,具有強筋、增長體力、祛隆生培根的功效;豌豆、扁豆、蠶豆、紅豆、小豆等屬莢類,具有收斂肛門、消除培根產生的熱和濕潤的功效,對驅濕止瀉療效顯著。
肉類也是藏族人民每天必不可少的食物。其中,綿羊肉,性溫、潤,有開胃助消化,增強體力,治療隆病和培根病的功效;山羊肉,性涼而重,可治療梅毒、食物中毒、黑天花、燒傷等,但老人、小孩和久病的人須謹慎食用;黃牛肉,性涼而潤,治療火熱、痰火和濕熱;水牛肉有安神助眠的作用;野牛肉性溫熱,可治療胃病、肝病等寒性疾病;馬、驢、騾肉可祛風、化膿,並能治療腰腎寒證及黃水病;雞、雀肉可增生精液,治療瘡瘍;野兔肉性溫而糙,可增生火熱,止瀉,美容,防治冠心病、高血壓。
同時,在藏民的飲食結構中,蔬菜和乳品所占比重相當大。他們常食蔥、大蒜等味鮮辛辣的蔬菜,還有蒲公英與苣菜等味苦類,這些分別具有溫、輕、涼、重的性質,能夠治療熱證與寒證。他們的乳品主要是牛奶,大多味甘,性重、涼、潤、鎮,具有增強體質、培元益精、煥發榮光、潤澤肌膚、治療隆病和赤巴病等作用。
此外,藏民在烹調熟食方麵也很講究營養。他們把嫩麥青稞煮成稀粥,可以平息熱證所致之氣滯;他們也常炒青稞片,微熱可開胃,提振食欲。
大山深處的古老苗醫
苗醫,我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特的診病方法和保健養生之道,久負盛名。
理論上,苗醫有“兩病兩綱”之說。“兩病”指冷病和熱病,一切疾病都歸為這兩大類;“兩綱”即“冷病熱治、熱病冷治”兩大法則。苗醫通過望、聽、嗅、問、摸、彈等方法搜集疾病的症狀和體征,再通過綜合分析,辨清冷、熱二病,分別所屬病症,從而確定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