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民間,流傳著很多正宗的自然療法,如刮痧、針灸、推拿等,均是人們在療疾養生過程中的智慧結晶。這些療法,無論是可操作性,還是有效性,對我們今天保健養生、防病祛病,都有非常重要的實際意義。
刮痧
刮痧療法,以中醫皮部理論為基礎,用刮痧器具(牛角、玉石、火罐)刮試經絡穴位,通過良性刺激,使經絡穴位處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環,是傳統的自然療法之一。它集針灸、按摩、點穴、拔罐等非藥物療法之所長,對人體有預防保健、治療疾病、活血化淤、排出毒素、調整陰陽、信息調整、舒筋通絡等功效。
刮痧的用具十分簡單,隻要是邊緣比較圓滑的東西,如梳子、搪瓷杯蓋子等均可以。若長期使用,還是用天然水牛角為材料製成的專業刮痧板較好,既可避免對人體肌表的毒性刺激和不良化學反應,又有發散行氣、活血和潤養的作用。
關於握持刮痧板的方法,一般是單手握板,將板放置掌心,一側由拇指固定,另一側由食指和中指固定,也可由拇指以外的其餘四指固定。刮痧時利用腕力進行刮拭,刮痧板移動方向與皮膚之間夾角以45°為宜,角度不可太大,也不可使用削鏟法。
刮痧手法的輕重、力量的大小、時間的長短,都要依照接受者的年齡、性別、體質、身體狀況以及出痧情況等因素而定。刮痧板接觸皮膚時力量應適中,以對方能承受為度,單方向均勻刮拭,每一方向刮15~30次,每一部位刮拭3~5分鍾。出痧者一般3~5天痧退,之後可進行再次刮拭。
常用的刮拭手法,包括邊刮法、輕刮法、重刮法、快刮法、慢刮法、直線刮法、弧線刮法、逆刮法、摩擦法、梳刮法等。其中,邊刮法是最常用的一種刮痧方法,該法適宜於對大麵積,如腹部、背部和下肢等部位的刮拭;具體操作,將刮痧板的兩側長條棱邊或厚邊或薄邊與皮膚接觸成45°角進行刮拭。對頭痛、疲勞、失眠等病症,梳刮法比較適合,即使用刮痧板或刮痧梳子,從前額發際處及雙側太陽穴處向後發際處做有規律的單方向刮拭,刮痧板或梳子與頭皮成45°角,輕柔和緩地刮拭,如梳頭狀;梳頭時力量適中,一般逐漸加力,在穴位或痛點處可適當使用重刮或點壓、按揉。
在刮痧過程中,為達到好的效果或不損傷身體,有一些事項需要注意:
1刮痧之前,為了防止劃破皮膚,還要在皮膚表麵塗一層潤滑劑,“刮痧活血劑”、香油、色拉油都可以用。
2根據接受者的體質,選擇好合適的刮痧部位後,盡量暴露。若刮拭部位不清潔,要用消毒用品、熱毛巾、衛生紙巾或酒精棉球擦洗幹淨,預防感染。
3刮痧時應保持室內適宜溫度,尤其是在冬季應避免傷風受寒,夏季應回避風扇、穿堂風及空調直吹刮拭部位。
4下肢靜脈曲張或下肢易腫脹者,宜采用逆刮法,由下向上刮,注意不要從上向下刮。
5刮痧後,接受者可休息一會兒,並喝適量溫開水。不宜即刻食用生冷食物或洗涼水澡。
同時,還有一些不可進行刮痧的部位及不適此法禁忌證需要注意:
1有接觸性皮膚傳染病者忌用本法或注意嚴格消毒後方可使用。
2原因不明的腫塊及惡性腫瘤部位禁刮,可在腫瘤部位周圍進行補刮。
3孕婦的腹部、腰骶部禁用刮痧;有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不全、全身浮腫者禁用刮痧。
4出血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嚴重貧血、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等)慎用本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