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孕期、婦女月經期、肌肉枯瘦之人、6歲以下兒童、70歲以上老人、精神病、水腫病、心力衰竭、活動性肺結核、急性傳染病、有出血傾向的疾病以及眼、耳、乳頭、前後陰、心髒搏動處、大血管通過的部位、骨骼凸凹不平的部位、毛發過多的部位、皮膚破損處、皮膚瘢痕處、皮膚有贅生物等,均不宜用拔罐療法。
藥膳
藥膳,源於中國傳統的飲食和中醫食療文化,在中醫學、烹飪學和營養學理論指導下,嚴格依據配方,將中藥與某些具有藥用價值的食物相配伍,采用我國獨特的飲食烹調技術和現代科學方法製作而成的具有一定色、香、味、形的美味食品,既具有營養價值,又有防病治病、保健強身的功效。
不過,雖然藥膳有養生保健功效,但在應用時也要遵循一定原則,否則會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藥膳不像藥物一樣應急、見效快,它重在養身防病,需要長期堅持,對慢性病、老年病及部分婦幼疾病等效果更為明顯。同時,藥膳還要因證用膳、因人用膳、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如血虛的病人多選用補血的食物大棗、花生,陰虛的病人多使用枸杞子、百合、麥冬等;小兒體質嬌嫩,選擇原料不宜大寒大熱;老人多肝腎不足,用藥不宜溫燥;孕婦恐動胎氣,不宜用活血滑利之品;采用性質寒涼的藥物時應避開寒冷的冬天,而采用性質溫熱的藥物時應避開炎熱的夏天;地處潮濕的人,飲食多溫燥辛辣,地處寒冷的人,飲食多熱而滋膩等。
關於中醫藥膳的功效,主要分為治療疾病和養生保健兩方麵:
1治療疾病
一方麵,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個階段可以用藥膳或食物為主加以治療,如桂枝湯可作為治療外感風寒、營衛不和的主方;另一方麵,某些疾病或疾病中的某個階段也可采用藥食結合輔助治療,如砂仁肚條輔助治療胃炎等。此外,還可通過辨證施膳來治療疾病,即根據食性理論,以食物的四氣、五味、歸經、陰陽屬性等與人體生理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經驗作為指導,根據“五味相調,性味相連”及“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用相關的食物和藥膳療養病人。
2養生保健
藥膳用於養生保健方麵的範圍很廣。①滋補膳食,常用藥、食包括:人參、冬蟲夏草、黃芪、山藥、當歸、芝麻、大棗、銀耳、龍眼肉等。②食藥結合也可製成多種保健佳肴,如具有食療保健作用的藥膳菜肴、點心、糖果、蜜餞等;具有藥膳保健作用的湯、飲、酒、漿、乳等。另外,茶類多為單獨的茶葉或與某些藥物混合製成,如枸杞茶、玉磨茶等。
此外,在藥膳過程中,有些服藥食忌和病人忌口方麵的注意事項必須注意,以免損傷身體。
1服藥食忌:①藥物與食物的搭配禁忌:豬肉反烏梅、桔梗、黃連、胡黃連、百合、蒼術;羊肉反半夏、菖蒲,忌銅、丹砂;豬血忌地黃、何首烏、蜜;蒜忌地黃、何首烏;醋忌茯苓;蘿卜忌地黃、何首烏等。②食物與食物的搭配禁忌:羊肉忌醋;狗肉忌蒜;鯽魚忌芥菜、豬肝;豬血忌黃豆;豬肝忌蕎麥、豆醬、鯉魚腸子、魚肉;豬肉忌蕎麥、豆醬、鯉魚、黃豆;鯉魚忌狗肉;龜肉忌莧菜、酒、果;鴨蛋忌桑葚子、李子;雞肉忌芥末、糯米、李子等。③藥物之間的搭配禁忌,主要包括“十八反”和“十九畏”。即烏頭反貝母、瓜蔞、半夏、白蘞、白芨,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藜蘆反人參、沙參、丹參、玄參、苦參、細辛、芍藥;巴豆畏牽牛,硫黃畏樸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丁香畏鬱金,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川烏、草烏畏犀角,人參畏五靈脂。
2病人忌口:①某種病忌某類食物:肝病忌辛辣;心病忌鹹;膽病忌油膩;寒病忌瓜果;頭暈、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等。②某類病忌某種食物:凡陰虛內熱、痰火內盛、津液耗傷之人,忌食薑、椒、羊肉之溫燥發熱飲食;凡濕熱內盛之人,忌食飴糖、豬肉、酪酥、米酒等助濕生熱之飲食;凡各種失血、痔瘡、孕婦等人,忌食慈姑、胡椒等動血之飲食;凡中寒脾虛、大病、產後之人,西瓜、李子、田螺、蟹、蚌等積冷損之飲食當忌之。③服藥後應忌食某些食物:服補藥忌食用茶葉、蘿卜;服發汗藥忌食醋和生冷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