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回 東升的往事(2 / 2)

劉東升笑道:“哎呦,這到了飯點兒啦,大夥兒可還沒有吃飯吧?我這就親自下廚,為大夥做飯。”

李貞卿忙道:“我帶了仆人婢女,讓他們做吧,東升,你不用這樣客氣。”李東升笑道:“如果不是我少年之時便機緣巧合進了北宗,現在說不定已經是大飯店的當家廚子了。哈哈,叫李貴司瞧瞧我的手藝。讓尊府的仆婢做我下手就好。各位稍坐,東升失陪一會兒。”當先走入後堂。一名仆人和柳媽隨他去了。

雍和忍不住問道:“李貴司,九年之前,到底北宗出了什麼事兒?”

李貞卿緩緩道:“劉貴司出身尋常,老父不過是一名買炊餅的商販,家境貧寒,後來老父感染寒症,在他十歲那年去了。他小小孩童,已經開始操持父業。在……在十二歲的時候,他遇到一件奇遇,當時……”

說到這裏眉頭一皺,續道:“當時候一名軍官正被仇人追殺,來到劉東升家門口。劉東升少年大膽,居然讓他躲在自己家的麵粉堆裏。仇家找上門來,見這少年隻不過是個揉麵添水的小家夥,怒問他有沒有見過一名軍裝大漢。

“劉東升當時一口咬定說是沒有,妝模作樣一番,那些仇家威逼利誘一會兒,劉東升隻是搖頭推說不知。仇家無奈,隻好離開。”

雍和讚道:“這位劉貴司年輕的時候就已經這麼將義氣,守誠信了。難怪日後成名。”

李貞卿微微一笑,續道:“那名軍官身受重傷,不能動彈。劉東升就讓他在自己家中養傷。他自己靠買炊餅維持生計,卻每天買回雞肉牛骨來給那軍官養傷。一個月後,那軍官傷勢大好,很感激他相救相助的輕易,問他肯不肯隨自己到遼東去。劉東升少年心性,天不怕地不怕,也不願一輩子就縮在太原城裏買炊餅,當即答應,隨他去了。到了遼東,劉東升才知道,這名軍官,居然就是當時候大名鼎鼎的袁崇煥袁督師的部下。當時候袁督師軍中朋友做客,這位朋友是一位道人,名頭可是響亮的很,叫做‘醉道人’。”

雍和皺眉道:“醉道人?”

李貞卿續道:“醉道人行事顛倒滑稽,武功卻是超卓不凡,在江湖上名頭不俗。那醉道人喜歡這少年臨危救助的俠義心腸,就收了他做入室弟子。劉東升和他師父醉道人一直住在袁崇煥營中,十五六歲的時候,武功已頗有小成,披甲上陣,入滿清韃子陣中,隻有他揮劍殺敵的份兒,數千名敵人將他團團圍住,卻沒有傷他一點兒。”

雍和忍不住讚道:“好一個豪傑男兒!”

李貞卿微微一笑,續道:“後來……後來……嘿嘿,後來袁督師被問罪處斬,劉東升也隻好隨師父回到中原。”

袁崇煥之名,向來傳播甚廣,知道民初之時,學者文人於袁崇煥到底是漢奸還是英雄之結論兀自爭論不休。雍和自然知道。見李貞卿說起“袁督師”三字之時,神色有些不妥,也就不再細問。

李貞卿忍不住露出更加濃烈的笑意,道:“劉東升能當上北宗山西貴司,全靠他瘋瘋癲癲的老師父。他老師父當時候是北宗山西貴司,回到山西之後過了兩三年,起了雲遊天下的心思,說什麼要將山西貴司的職位傳給心愛的徒兒。我景教貴司職位,向來是公選產生,沒有禪位傳承之說……”說到這裏,臉上笑意一點點消失。

雍和知道他是想起了南宗鐵央典之事,心下也是惻然。

李貞卿定了定神,續道:“當時山西大夥兒都是不肯,但知道這醉道人行事不同常人,隻好好言相勸,說曆來貴司,都是要先當牧司,再作法司,再當貴司,連醉道人本人,也是一級一級升起來的。醉道人說好啊,先指定一名在場的牧司,道,你讓一讓位,肯不肯?那牧司哪裏敢說不肯?當下答應。醉道人又問大夥兒,劉東升當這一個小小牧司,誰不同意?劉東升但是拚殺韃虜,在江湖上已經很有名氣,來當一名小小牧司,自然當得起,誰都沒有反對。”

“醉道人說好,又指定一名法司說,你讓一讓位吧。那法司本就是醉道人的弟子,劉東升的師兄,哪裏會說一個不字,也答應了。醉道人又問,我讓小劉做這一名法司,有誰反對啊?劉東升和他師兄本就是同門,誰做法司,似乎都是一樣,當下也沒有人反對。醉道人接著說,那麼現在,我再問,讓法司劉東升擔當山西貴司,誰又反對啊。瞪起一雙大眼,環視眾人。眾人憚其武藝職位,哪裏敢反對?就這麼著,劉東升便以二十一歲年紀, 榮添北宗貴司之位。”

李貞卿說完,又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