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習慣在飯後喝上一杯茶,認為這樣既能清潔口腔,又能幫助消化。但是醫學專家指出,飯後馬上一杯茶未必好,容易造成貧血、脂肪肝等多種疾病。
健康危害:
1、易致貧血
飯後馬上喝茶,大量的水就會進入正在消化食物的胃中,衝淡了胃分泌的消化液,從而影響了胃對食物的消化。另外,茶葉中還含有大量的單寧酸,飯後喝茶會讓胃中未來得及消化的蛋白質同單寧酸結合成一種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質,從而影響蛋白質的消化和吸收。更重要的是,茶葉會妨礙機體對鐵元素的吸收,飯後喝用15克幹茶葉衝泡的茶水,會使食物中鐵的吸收降低50%,長此以往,就會影響我們的消化功能,甚至引起缺鐵性貧血。
2、影響消化
很多人認為飯後喝茶能消食解膩,其實不然。茶葉中含有較多的鞣酸和茶堿,鞣酸進入胃腸道後,會抑製胃液和腸液的分泌,而胃液和腸液都是消化食物所不可缺少的;大量的鞣酸對胃黏膜還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會引起胃功能失常,導致消化不良;鞣酸還會刺激腸道黏膜,從而阻礙腸道對營養物質的吸收。
此外,茶中的茶堿也具有抑製小腸吸收鐵的作用。
3、導致脂肪肝
茶葉中大量的鞣酸能與蛋白質合成具有吸斂性的靶酸蛋白質,這種蛋白質能使腸道蠕動減慢,容易造成便秘,增加了有毒物質對肝髒的毒害作用,從而引起脂肪肝。
點擊方案:
在吃完飯1小時內最好不要飲茶,應待飯後1~2小時後,胃內食物消化得差不多時再喝茶水,這樣對消化功能和物質凝固就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
另外,飯前也不要飲茶,否則會影響胃腸道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因為茶會刺激口腔裏的味覺細胞,使味覺淡化,並減少唾液的分泌,從而使隨後的飲食寡味。
相關鏈接:
喝茶有很多講究,那麼如何才能健康飲茶呢?
1、喝茶應清淡為佳
濃茶中,茶中的咖啡堿含量高,這對人體大腦中樞神經的刺激很大,讓大腦的興奮性提高,人的精神活動也就顯得十分活躍。尤其在睡前喝濃茶,更會影響睡眠,甚至造成失眠。而且,茶的抗菌作用隨濃度增大而降低,因此平時喝茶應以清淡為好。
2、不要反複衝泡或飲用隔夜茶
茶中的胺類物質會雨亞硝酸鹽發生反應,形成亞硝酸。亞硝酸是一種公認的強致癌物質。而這種物質的形成與長時間反複衝泡好的茶(隔夜茶)有很大關係。一般來說,泡茶時茶葉應少放些,衝泡三次後就要重新沏泡。
3、不要煮茶
煮茶喝是一種不好的飲茶習慣,因為在高溫下,茶中的鞣酸就會過多溶出,揮發油在煮的過程中散發,維生素C在高溫中被破壞,不僅茶味苦澀,而且大大降低茶的營養價值。如果長期飲用,就會危害健康。因此,茶最好選擇泡飲,且溫度不要過高,在80℃左右最佳。
4、不喝頭遍茶
茶葉在生產、包裝、運輸和存放過程中,很容易受到汙染。另外,一些農藥也會殘留在粗糙的茶葉表麵。因此,頭遍茶應該棄掉,防止這些有害物質對人體造成傷害。
5、忌空腹喝茶
空腹喝茶會衝淡胃液,降低消化功能,容易引起胃炎。加上空腹狀態時,腸胃對茶中物質的吸收率高,致使茶中某些有害成分被大量吸收,容易引起頭暈、心慌、身體乏力、腹中饑餓等症狀,也就是所謂的“醉茶”,對健康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