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消費者端:網購已經成為了普遍化的生活方式。
阿裏研究院發布的《2013中國城市電子商務發展指數報告》,似乎正在從一個方麵應證我關於線上、線下消費行為均衡一體化的觀點——以53個“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為樣本城市的該報告披露“網購消費者數量占比超過了55%”。這意味著啥?
這意味著,網購已經成為了這些城市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方式,並可以預見的是,隨著85後、90後及更多含著鼠標成長起來的次世代們,成為中國的消費主體,網購這種生活將會70%、80%……的更為普及化。
這種生活方式的普及化,將會帶來兩個直觀的影響:其一,更多的消費者,在線上的消費行為和線下的消費行為將更為趨同,相對於更早的線下消費行為,後來才發生網購的消費者們,更多的會是將自己線下消費行為在線上進行再現,也就是說不會想以前“一想到網購,就想到上網淘便宜貨”;對,有了這一點,這其二就是消費者們網購的價格敏感度正在降低。
這兩個影響因素作用於企業,意味著從消費者角度講,今後我們在線上、線下的品牌、產品、價格、活動方麵的差異化區隔不僅將不必要了,還會是一種錯誤。
其二,渠道成本端:電商渠道成本和線下渠道成本越發平衡。
線上、線下不是相互封閉的兩個市場,對消費者而言,線上也罷、線下也好都是一個市場,一個自己購物消費的市場。而就一個市場而言,線上線下兩個不同的售賣載體,自我向渠道成本趨同方麵調節,就是市場調節的自然規律;而“暴力最強者勝”,當淘寶/天貓、京東、蘇寧易購等網購平台成長為消費平台的主流,承載起相比大多數線上、線下渠道更大的銷售吞吐量的時候,成本高到超過線下以及其他渠道,同樣是線上、線下渠道叢林的基本規律。
實際上,這幾年來,因為消費保證金和技術支持費等年費類目、扣點、廣告、促銷等,線上的營銷成本已經非常接近線下營銷成本了。再加上對網店征稅的日益迫近和落地,連線上銷售的稅賦成本差都會消失。
其三,O2O端:風起雲湧的O2O商業模式的落地,催發線上、線下進一步的均衡一體化。
無論是線下體驗、線下消費;還是線上體驗與埋單,線下提貨;又或者是其他林林總總的貫通線上、線下的O2O商業實踐及其進程,勢必會讓我們線上銷售的品牌、產品、價格、服務、活動等,與線下銷售形成鏈式一體化——在客源流量、營銷行為、服務措施等方麵是是嵌入式相互促進的,而非是分割的。
也就是說,如果從避免線上、線下衝突等出發點考慮,將線上、線下的品牌、產品、價格、服務等進行明顯或過多差異化的割裂,一定會有背我們所努力推進的O2O模式的商業精神。
消費行為均衡一體化趨勢催發的營銷變革
城鄉消費行為、線上線下消費行為均衡一體化的趨勢,已經對我們的營銷行為發生了深刻的影響,並必將作用於我們的營銷行為。
一、請拋棄你守舊的目標消費群概念。
我們傳統意義上的“目標消費群”已經成為了舊時代的概念。因為,我們在前麵講到過的有關城鄉消費行為一體化,正在磨圓類似於“城鎮家庭人口”(或前麵再加若幹定語)這樣的目標消費群定義的棱角;正在抹平城鎮和鄉鎮農村市場消費群體的不平整鴻溝。
比如說,就一片小小的衛生巾而言,說到安樂,許多人可能會想到他是中年婦女,乃至是縣、鄉婦女的選擇;說到七度空間,它的主要消費群體則是城鎮市場25歲以下的少女或女性。但是,以李政權過去一年行走過了至少30個地縣市場的所見來看,七度空間在農村市場仍然存在著巨大的機會和事實的銷量。這從滲透率極高的農村市場的鋪貨就能窺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