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娃哈哈的頹勢與救局(1 / 2)

娃哈哈的頹勢與救局

高管商學院

作者:楊江濤

2014年娃哈哈史無前例的出現負增長,整體銷售額下降7%,這對於家大業大的娃哈哈來說不算啥。不獨娃哈哈出現負增長,據說整個快消品行業的大佬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負增長。從首富更迭的規律來看,也印證著這個規律,先是快消品首富的宗慶後,後來是商業地產的王健林,到電商大鱷的馬雲,似乎昭示著行業更迭的規律。先是做產品搞通路的能發財,後來是地產收租的能賺錢,最後一錘定音,贏家是搞電商的。

該攆走中間商了

互聯網時代,信奉的邏輯是“羊毛出在狗身上”,是讓自己所處生態鏈之外的人埋單,電商就是讓中間商和商鋪埋單。那些被“繞開者”就是埋單者。被排除在了生態鏈之外。前些年很多企業通過渠道扁平化,讓更多中間商去埋單。現在更狠了,很多廠商直接與終端連鎖機構進行 ERP係統對接,對中間商進行滅絕性的打擊。我要說的是未來的主流一定是廠商與消費者個體的直接對接,現在甚至很多廠商都直接讓消費者參與到商品構思設計上了,這樣下去,連終端都得倒大黴。在非互聯網時代,廠商麵對這高昂的交易成本,不可能跟每一個消費者進行交易,而是讓中間商承擔了分銷工作,而在互聯網時代,這種一對多或者一對更多的交易根本就不是問題了。分銷工作被互聯網取代了,人如果跟機器比賽肯定是要輸的。

傳統商業兩個最主要的成本——中間商與商鋪,成了互聯網商業的“埋單者”。多個互聯網創業的成功者都是讓這兩個冤大頭埋單的。我們再看看娃哈哈,其重要資源就在於這兩塊,結構森嚴的層級經銷商,和無所不至的鋪貨,在過去那個時代,娃哈哈正是憑借著自己的通路優勢,秒殺了許多同行,無論是農夫的水溶C100,還是秋林的格瓦斯,娃哈哈財大氣粗,人多勢眾,人家創新的產品,娃哈哈隻需要複製、鋪貨,再砸廣告,就足矣讓原創者變成“山寨者”的角色,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我們知道快消品的盈利不是靠單筆毛利,而是靠更高的商品流轉率,可是過剩的時代,本來我一天喝一瓶,你也不可能讓我喝兩瓶,這是這個行業的天花板。在相對固定的儲量前提下,也是以犧牲同行銷量為代價的,很明顯的這個行業已經進入紅海。

資本來到世間就是為了賺錢,並且要增長著賺錢,如果這個行業無法再繼續“開疆拓土”,隻能同類相食才能擴張,那麼必然進行以效率化為名的內部肅整,例如渠道扁平化,廠商進行垂直管理,把本來屬於大經銷商的利益拿回企業。或者幹脆一步到位引進ERP直通終端,直接把所有中間商全部剔除。

而現在娃哈哈要切除自己曾經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娃哈哈或許需要直供,無論直供的對象是售貨機或者是商超ERP。自己體係內的中間商又變成了埋單者。

背叛就要徹底

飲料這東西跟其他商品有一個最重要的差別,就是“即時購買”,而其他商品可以“延時購買”,所謂的“即時購買”就是當時渴了就得馬上買,即興的。而別的東西都可以推後一下用電商來解決。飲料的這種特性決定了是“即時購買”的,必須是到地麵到處鋪貨撒網才行,從而不受電商影響,盡管中國的電商什麼都賣,但很難賣飲料。因為飲料的“即時購買”特性,飲料可能會成為唯一的一種仰賴地麵商業的商品。這也就決定了娃哈哈這些飲料企業,難以象其他企業一樣在互聯網時代轉型。

這個行業已經飽和了,不可能像過去一樣開疆拓土了,銷售額的增長是以競品的負增長為前提的零和博弈,增量的大盤幾乎已經變成定量了,企業更多地隻有在盈利率上做文章,也就是說要砍掉不必要的成本,要砍掉中間成本,最直接的就是兩點,第一:直接向曾經患難與共的經銷商兄弟開刀;第二:向零散的不計其數的終端開刀。

實際上這又是一回事兒,因為經銷商是跟這樣零碎龐雜的終端是一體的。企業是通過這些經銷商才能達到龐雜零碎的終端的,切除了中間商這些終端也就沒了商品,從而陷入癱瘓狀態,要割袍斷義就要徹底,連同經銷商與終端一窩端。我是真真切切地見過企業與經銷商分手時的尷尬,曾經患難與共兄弟義氣,而今分道揚鑣。沒有辦法,中間商在互聯網時代注定是個結構性失業的組織。不合適了,盡管有無盡的情感牽絆,但是該分手的時間還得殘酷地分別,這種感覺跟女朋友依依不舍地分手的很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