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張大千的“畫中太極拳”(1 / 2)

畫,並非就是靜止不動的一張紙,明眼人能從裏麵看出水行船動。作畫的人,就更加是靈活能動的。丹青與書法,原本就是一本同源、而又殊途同歸。從一個人的畫中,我們可以看出他的修養,也能看出他對待生活的態度。

張大千是20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無論是繪畫、書法、篆刻、詩詞無所不通。早期專心研習古人書畫,特別在山水畫方麵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

1936年徐悲鴻先生在《張大千畫集》的序言中,,稱大千為“五百來一人”。一代畫師張大千於1983年逝世,以85歲燦爛的年華遠去了。這位畫壇巨擘不僅留下無數的大作以遺後人,他的養生理念和智慧藝術,同樣也是留給我們的永遠的財富。

從古至今,勤於書畫而獲長壽的人可謂數不勝數,如唐代的柳公權、歐陽洵,明清時期的文征明、梁同書,以及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均高壽八九十歲,若問書畫家的長壽秘笈,無非是寫寫畫畫,持之以恒而已。

張大千先生的養生秘訣則是以畫為本,在作畫賞畫中,達到心靈的自由,如同打太極拳,一招一式,渾然天成。用先生自己的話說,就是:書畫是一種在紙上進行的氣功和大極拳。

先生曾經把作畫賞畫的諸多行為細節喻為打太極拳。

首先,作畫時的動作和程序如練太極。因為在習字作畫前,首先需要排除雜念,意守丹田。“先默靜思”以淨化心靈一,也就是練氣功前的“入靜”階段,然後運氣於指腕臂腰,以調節全身之力於筆端,“下筆點畫波撇曲直,皆盡一身之力而送之”、,或似“蛟龍戲海”,或似“蜻蜓點水”而妙筆生輝。諸如以上運筆,猶如太極拳之一招一式。由於習字作畫要凝神貫氣,調節呼吸,身體活動上屬動靜結合,剛柔相濟,虛實相間,用力有輕重之別,運筆有快慢之分。這樣很自然地融通全身氣血,使體內各部分功能得到調和,使大腦神經興奮和抑製得到平衡,促進血液循環和新陳代謝。故有“書畫家每得以無疾而終之說”。

其次,作畫時需要心無雜念,健身功效也如練太極拳。大千先生認為書畫能攝心養生,使人精力充沛。書畫是心神精細的表現,運作時必須平心靜氣,舉止舒展。任何心猿意馬、心慌意亂的神情均是不可取的。所謂“書畫之道,先要養心”,即是此意。故習字作畫需用意念控製手中之筆,用心不雜,乃是入神要路”;絕慮凝神,便台皂以靜製動。這對改善大腦皮質功能、促進大腦思維的敏銳和沉著、調節人的精神活動是很有幫助的。

再者,作畫也有練太極拳一般的養心功效。書畫活動是一種高雅的藝術活動。它能培養人愉快的情緒和豁達的胸懷。宣紙之上,各種字休形態肥瘦的風趣,山水畫引人入勝韻意境,人物畫栩栩如生的神態,這一切均使人興趣盎然。既寄托了雅興,又涵養了情致,是一舉多得的養生方法。作畫時絕慮凝神,沉靜運氣,將自己的全部心神和氣力運諸筆端,所畫線條顏色,都是作者感情的寄托。畫者深入畫中,領略其美,既能娛心,又能健體。起到利關節、通氣血、和情誌、調陰陽、陶冶情操、煥發青春、抗老延年的作用,故繪畫者多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