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時腦電圖檢查不僅延長了記錄時間,而且還記錄到清醒及全部睡眠過程的腦電圖,因而大大增加了癲癇的陽性率。
此外24小時腦電圖還可以做鑒別診斷之用。有些非癲癇的發作性疾患如腸絞痛、頭痛、眩暈等等,需要鑒別是否為癲癇發作,也可做24小時腦電圖。若在檢查過程中記錄到發作性疾患出現的時間,但此時腦電圖並無異常放電,基本上就可以肯定不是癲癇發作。
有時家長描述病兒的情況很像癲癇發作,但醫師並未見到,此時也可做24小時腦電圖以明確診斷。筆者曾遇到幾個“病兒”,年齡都在6個月至1歲之間,家長述說孩子經常在白天清醒時“抽風”,“抽風”時兩眼直視,咧嘴或咬牙,臉色發紅,全身用力,兩臂舉起,屈肘握拳,微微顫抖,持續數秒鍾後自然緩解,一日發作數次。在其他醫院做常規腦電圖報告為“輕度異常”或“中度異常”(但無癇樣放電)。這些症狀聽起來很像癲癇,並且有個別病兒已開始服用抗癲癇藥物。但經過24小時腦電圖檢查,其結果正常,在描記期間家長記錄到幾次“發作”,在腦電圖上並無異常改變,最後排除了癲癇。經過隨診,“病兒”的“抽風”大多在幾個月後自動消失。這是正常小兒在發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特殊動作。
十二、CT和磁共振無法診斷是否為癲癇
CT是“電子計算機斷層掃描”的英文縮寫。它利用X線斷層掃描,把接收到的信號輸入到計算機,再由計算機轉化為圖像。進行腦CT檢查是把腦子分成若幹層,每層拍出一張圖片,來反映腦子深部的情況。
CT有很多優點,是一種無痛苦、無損傷、無危險、快速方便的輔助檢查方法。假如腦子有結構上的異常,做CT檢查很容易被發現。腦腫瘤、腦畸形、腦出血、腦萎縮、腦積水、異常鈣化、腦水腫等都可從CT片子上顯示出來。頭顱CT不僅可以反映病變的部位和大小,還可以了解周圍腦組織的情況,協助判斷病變的性質。
近30多年來,由於應用了CT檢查,很多原來認為是“原發性”的癲癇找到了病因。不同類型的癲癇,CT的陽性率也不一樣,一般說來,部分性發作的癲癇陽性率較高,全身性發作的癲癇,陽性率較低。
雖然CT能發現大腦結構性的病變,但也有其局限性,如在顱腔內某些部位(如顱骨底部)的病變,由於骨質圖像的幹擾不易顯出。又如很多疾病假如密度相似,也不容易區分,像炎症、脫髓鞘病變或某些腫瘤在圖像上均表現為低密度,CT不容易將它們區別開來。另外,由於每層距離的限製,太小的病灶不易發現。
癲癇是一種發作性疾病,很多病人腦子並沒有結構上的改變,做CT檢查往往表現正常,因此CT正常並不能否定癲癇的診斷。CT的作用隻是幫助尋找癲癇的病因。但也不能認為隻要CT有異常,這異常就是癲癇的病因。還需要根據病情具體分析,有些異常發現和癲癇並沒有直接關係,如腦外積水、透明隔間隙增寬等。
磁共振(MRI)是通過體外高頻磁場和物體的相互作用來完成成像過程。它不含放射線,對人體無害,可完成腦部原子核分布的三維成像,同時拍攝出三個方麵的圖形(矢狀麵、水平麵、冠狀麵)。磁共振對腦腫瘤或其他結構異常圖形比CT更清晰,而且不受骨像幹擾,對顱底和腦幹部位的小病變也能顯示出來。有時CT不能顯示的等密度病灶,特別是對一些脫髓鞘性疾病,磁共振卻可以顯出。
磁共振檢查也有其局限性,它對顱內鈣化不能顯出。而且掃描時間較長,需數分鍾保持不動的姿勢,這對小兒來說配合起來較困難,往往需服用鎮靜劑才能完成。其檢查費用較CT更為昂貴。
和CT一樣,磁共振對尋找癲癇的病因有幫助,但不能根據磁共振的正常與否來否定或肯定癲癇的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