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佛陀
特別推薦
作者:丹增
從青海省省會所在地西寧往西南方向25公裏,有個著名的藏傳佛教聖地塔爾寺。寺院坐落在路北的山坳裏,由東向西,密密層層,重重疊疊,白牆金頂,紅簷黃瓦,順溝穀延伸,隨山勢鋪展。它是舉世聞名的藏傳佛教黃教的六大根本道場之一,每年各路高僧大德、善男信女不遠千裏、不辭辛勞慕名前來朝拜、布道、轉經,香火旺盛,熱鬧莊嚴。
這裏曾是一片靜默、空曠的原野,寺院四周是零零碎碎的小方塊農田,有如老和尚的百衲衣。現在成為萬人膜拜的聖地,源於這樣一個曆史故事:1357年的某一天,一個美麗、端莊、樸實的婦女,戴著一頂紅色的藏式禮帽,追趕著幾頭犄角細長烏亮的犛牛來到這裏。說來也怪,犛牛來到此處,便蜷伏在地,一動不動,猶如一個個滿足心靈需要的人那樣,享受著這裏的藍天白雲,青草飄香。恰好此時,這位婦女腹痛難忍,依靠在一塊石頭上,不久,一個非凡的生命呱呱墜地,一聲宏亮的啼哭劃破了幽靜的原野。一代宗師、第二佛陀宗喀巴就這樣誕生了。
1363年8月位於青海東部黃河北岸的夏瓊寺,豎立在大殿樓頂上的鎦金勝利幢,重新刷上金粉,在陽光下光芒四射,大殿前巨大的香爐裏燃起香草香枝,青煙騰空而起,大殿內鼓樂喧天,琅琅的頌經聲此起彼伏。一個七歲的孩童由精通佛學、名重一時的頓珠仁欽大師親授沙彌戒,取名為洛桑紮巴,意為善慧吉祥,在這座寺院裏苦讀了十年的佛經(佛經作為佛教“三寶”之一,代表佛的傳承,佛的智慧,佛的境界)。他就是被後人譽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他的僧舍外觀與當地農舍一樣,泥牆素瓦,不同的是窗戶落地,光線充足。室內三麵牆都是樹樁搭起的經書架,擺滿了孤本、真本、善本的佛經,大的夠一匹馬馱,小的隻有六七頁。房子一角安放著一張藏式木床,床頭的幾案上端放著一尊佛祖釋迦牟尼的泥塑像,床前擺放著閱讀經文的書桌。在頓珠仁欽大師的教授、督促、開導下,他起早貪黑,手不釋卷,學習了顯教經論,密法儀軌,初步明白了佛不是俯瞰眾生的救世主,佛是時常清掃心靈垃圾的覺悟者,隻有悟得佛性,才能成佛;佛是愛人如愛己,慈悲寬容的根本。後來,再深入學習了彌勒五部、四部醫典等著作。
唐僧西天取經,是因為西天是佛祖的誕生地,是佛教的發祥地。藏區要學佛懂得佛心,悟得佛理,也必須去西藏學經,因為西藏雪域是藏傳佛教的發祥地。今天無論沿川藏公路進藏,還是隨青藏公路進藏,你都能隨處看到一個個、一群群手持木板護套、胸掛牛皮護墊的信徒,磕著一步一個的長頭,用五尺身體丈量青藏高原,同時低聲陳述著自己的祈求和美好的願望,他們的方向和目標就是這個信仰中心。千百年來,拉薩古城中央的大昭寺前,成千上萬的信徒從早到晚,五體投地地祈禱跪拜,身下粗糙的石板被血汗摩擦得像鏡子一樣光滑錚亮。
1372年開春,16歲的洛桑紮巴整裝待發,要去西藏求法學經。因為他勤奮刻苦,佛學知識融會貫通,也因為他資性聰慧,過目成誦,更主要是佛眼相看,不忘大德,在他幼小的心靈萌發出慈悲無我、大雄無畏的佛的善根。他的父親是元朝末年當地兼管軍民政務的很有實力的官員,家境富足,家裏為他準備了十來頭有高原之舟之稱的犛牛,馱上了為西藏各大寺院布施的茶鹽,幾匹身架勻稱、結實健壯的駿馬馱著必要的生活用具。頓珠仁欽大師把自己的一匹坐騎送給洛桑紮巴,據說,這匹馬白頭至尾足有一丈長短,自蹄至背約高八尺,眼若銅鈴,尾長胸擴,渾身雪白,一日能行幾百裏。臨行前的早餐,全家人圍坐在一張藏式桌邊,喝著酥油茶,吃著青稞麵,媽媽望著自己身披袈裟、童顏嫩手的愛子就要橫穿青藏高原遠走他鄉,依依不舍,思緒萬千,這是斷了線的風箏永遠回不來了,還是會有一天千裏迢迢回到自己的身旁?一時百感交集,突然傷感地轉身掩麵而去。兒子的眼淚不禁撲簌簌奪眶而出,卻想拚命地忍住,隻好低頭喝茶,碗剛放下,卻瞥見坐在對麵吃著糌粑的爸爸早已淚流滿麵。早餐後,他們一隊騎馬趕牛的人群離開宗喀巴地區,送行的人群手捧潔白的哈達緩緩跟隨,送了一程又一程,騎在白馬上的洛桑紮巴幾步一回頭,纏著佛珠的手揮了又揮……
一年以後,他們到達藏傳佛教聖地高原古城拉薩。那時的拉薩是一個四周群山像武士拱衛著的、似酥油一般肥沃的河穀,狀如臥象的紅山屹立在河穀中央。山頂有幾座紅牆鑲著黑窗戶的宮殿,山半腰圍著一圈腰帶似的城牆,宮殿上褪了色的黑白相配的茅旗,隨著冷冽的寒風,微微飄動,那些房頂四角掛著碩大的風鈴,已經鏽蝕變色。但這裏既不是拉薩的座標,也不是人們目光的聚集地。他們沿著吉曲河(今拉薩河)直奔四周被民房圍著的那座巍然聳立的大昭寺。西藏的寺院一般都沿著山勢而建,隻有這一座坐落在沃麥塘(牛奶壩子)的中央,坐東朝西,四四方方,東半邊是主殿,高三層,上邊是閃閃發光的金頂,西半邊是兩層精巧雅致的僧舍,大門並無雕欄玉砌的修飾,大殿並無峨冠高堂的威猛,室內室外出奇地樸實無華,卻頗具深山古刹的親和與莊嚴。
他們遠遠看見金頂,立即下馬,脫帽,雙手合十,默默祈禱,終於實現了朝拜的夢想。走進大殿,清澈的晨光從窗欞射進室內,四周點燃的藏香冒出縹緲的青煙,大殿正中的金色蓮台上,端坐著漫漫曆史長河中人們朝思暮想求見的釋迦牟尼佛像,麵容慈善、神態安祥,左手捧缽,右手扶膝。這尊塑像是至今2500年前釋迦牟尼的弟子曼殊師利組織修建的。傳說,一次釋迦佛在舍衛城講經傳法六十五天,深刻的佛理讓眾比丘入腦人心。講經結束的那天,一位比丘向釋迦佛提了一個問題:“師尊,您住世的時候,我們能眼看佛容,耳聽佛音,心有皈依,如果某天您涅槃離世,後人將如何記憶您的尊容呢?”眾比丘紛紛議論,有的說寫一部書來紀念世尊,有的說作一幅畫來描繪世尊,還有的說四處口授傳承世尊,最後曼殊師利對佛祖說,大夥的提議都有道理,可是文字難以描述,繪畫難以保存,口授後繼難尋,我建議塑造一個堅固無比、精美莊重、永世保存的塑像如何?佛祖聽過,含笑無言。於是他們從四處請來能工巧匠,從八方采來寶石礦物,熔煉鑄造了佛陀十二歲身量的化身像。佛陀十二歲到底有多高?佛祖的姨媽波閣波提記憶猶新,她介紹說,釋迦八歲時,身量如藍毗尼園的台座那麼高,十二歲時,腳踏舍衛城的門坎,頭部頂到門楣,於是大家就按照這樣的身量塑造出金相玉質、百世無匹、名垂罔極的佛祖十二歲等身塑像。一切工序完成之後,請世尊光臨開示。麵對鮮活莊嚴的形象,佛陀開口祝願,梵音繞耳,花雨散落,佛光閃耀,最後把他迎請到印度金鋼座寺供奉,這成了釋迦牟尼在世時親自開光、加持的唯一一尊佛像。據說,它有無比的加持力,凡是見到這尊佛像的人,都能解脫貪、嗔、癡三毒的苦惱,淨化出善、慧、福三喜的福址和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