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身著桔黃色功夫衫的不知名師妹到師傅麵前報道之後不久,眼巴巴等了很久的眾人總算是看到了一條車隊從遠處駛來,底盤下不斷激起一股股煙塵。
打頭的卻是一騎摩托,根據騎手的身形判斷是女的,等到她取下頭盔站到王掌門身旁靠近低語,宋小雙才發現這不是小師叔嘛!
小師叔也是穿著功夫衫,正神色冷峻小聲和師傅說些什麼,因為隔的遠,還有各種後續車輛的轟鳴聲,宋小雙根本聽不到交談內容。
宋小雙已被這車隊的龐大洗了眼睛。
跟著小師叔身後的是兩輛中巴車,車上全是十多歲的中學生,正在有秩序的從車上下來。男男女女都穿著胸前標有XX文武學校的夏季校服。
宋小雙大致估計了一下,看情形這妥妥的是兩個班級的人嘛,差不多有七十人,人下完了跑到後麵的麵包車旁往敞壩一角卸礦泉水、塑膠板凳,看來早就得到了小師叔的吩咐。
車隊陸陸續續的進到敞壩,有各種私家車、摩托車。身著便裝和比賽用功夫衫的人總共有好幾百人,其中光是身著功夫衫的都有上百人。
現場頓時傳來各種聲調,顯得有些嘈雜。
車隊後半截是載重車輛,好幾輛卡車車廂沒有用帆布覆蓋,上麵全是大件的簡易桌子和會場必備的音響設備。
看到設備一到,先到的各派武林人士自發的走到車旁,往下卸這些大件設備,早有文武學校的學生在一旁示意東西放在什麼位置。
宋小雙正在往下卸設備,轉頭看見一輛平頭東風短橋六輪卡車車輪吃重很深,是最後到敞壩的。
宋小雙估計上麵裝的就是比賽缺不了的花崗岩石條,當即跑上去掀開帆布一看,正如自己估計的一樣,車廂裏有半車切割好的花崗岩石條!
石條的尺寸規格是一寸厚兩寸寬八寸長,全部如磚塊一樣堆在車廂前半截,為了防止在車輛行駛間石條移位影響行車安全,層與層之間都有帆布間隔。
卸石條可是個體力活,好多人都跑過來幫忙,宋小雙看見二十多歲的駕駛員身著功夫衫,正起勁的往指定地點搬沉重的花崗岩石條。因為互相不認識,兩人都以微笑打著招呼。
大家都在忙著布置會場,宋小雙在敞壩內轉了好多圈,才後知後覺的發現穿著功夫衫的人還有區別。
除了比賽人員,裁委會的裁判員和評委也必須身著功夫衫,顯得正規。
兩者的區別是裁判員都在後勤手裏領到一個金黃色不幹膠胸牌貼在胸前,上麵有裁判員三個字,突出裁判的身份,裁判員人數不多隻有四個人。
宋小雙注意到小師叔左胸位置也貼有胸牌,看來也是裁判員。
當然如師母這樣的人也會身著功夫衫,隻是為了突出各個門派湊人數而已,人數並不多。
如王掌門同等身份的前輩組成評委,人數差不多有十人,正圍在一塊空地商談細節。
經過大家齊心協力,會場也準備的差不多了,由身兼數職的小師叔手拿無線話筒正在時不時的調試聲音。
宋小雙看到桌子當麵的一側貼有一張紅紙,上麵用毛筆書寫上金色的主持人三個字,字體剛勁有力墨跡已經幹透,看來是早就準備好的。
會場一側醒目位置支起一塊大型電子鍾,深紅色的數字一直在變化,時間已經是上午八點三十五分。
會場相關人員都領到了一條塑膠方凳,兩瓶水,一包巧克力和一包壓縮餅幹,當然代價就是領到東西的同時把自己的手機關機上交。
會場外的村民也有很多得到了食品和礦泉水,前提是自己去發放處領,隻發一瓶水一包巧克力。
參賽運動員還領到一個運動員布標,三十二開書本大小,先到先得,用兩枚別針掛在自己身上,宋小雙報上姓名得到的號碼是十五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