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第八節)(1 / 3)

二娃子推辭不過,隻得倒滿了酒盅,也給三祥子倒上酒。三祥子年齡雖小些,卻不推辭,能沉得住氣。梅芬搶著往女眷們的酒盅裏倒滿山楂酒,李老板對大妮兒、二妮兒說道:“你兩個丫頭年紀小,倒酒、倒茶的事,該你倆先搶著幹!咋能讓你梅芬姐姐來幹?”兩個丫頭紅著臉點點頭。

看著各人麵前的酒杯都斟滿,琺琅盆裏的肉肴也翻滾幾遍。李老板端起酒杯說道:“沒出正月就是年!你們幾個孩子大老遠從莊裏來周村看花燈,這算個接風酒、團圓酒,也是過年的酒。看你們慢慢都長大了,一個個都挺出息,我心裏真高興!來,都端起酒盅來,我領著頭,咱全都幹一杯......”

李老板眼看著各人把杯裏的酒都哈了,一揚脖也把自己的酒哈淨,然後放下酒杯摸起筷子,孩子們學李老板的樣,也紛紛拿起筷子。各人往小瓷碗裏添加佐料:麻汁,韭花醬,辣椒油,胡椒粉,芥末等,鹹淡、辛辣隨個人口味。再稍加點高湯調和勻,然後從翻滾的琺琅盆裏挾起肉肴,放到混好佐料的碗裏蘸著吃。

“衛生煮鍋”內層大鐵鍋裏的高湯也叫老湯,是好幾輩子傳下來的底湯,久長的或許有上百年的曆史,不可輕棄的!老湯裏也隨各主家,都有自家秘製的香料包,家家味道千差萬別,自有其獨到之處。香料包從下在湯鍋的那天起就不再取出,除非換新鍋。鍋裏長年翻滾著雞、鴨、鵝、豬大腿骨等,肉都爛在裏麵而老湯卻很清冽,隨著秋、冬、春的季節變化,有時也呈濃白的顏色。“衛生煮鍋”隨客人口味,根據季節變化而滾煮各種食材和時鮮青菜,但最常見的獅子頭、豬大腸、炸豆腐葉,五花把子肉,鹵蛋等這些是不改變的......

大鐵鍋裏的食材,又根據客人意或食量大小,隨吃隨點。主家用長筷子或大漏勺為你挾取,或改刀或直接放到你的琺琅盆裏食用。要青菜時,老板為你加菜;要老湯時,老板為你舀湯,決不可食客擅自揭蓋,自價去從鍋裏撈取,這是主客間墨守的規矩。因為裏外鍋之間的高湯和熱水隨時在加熱翻滾,所以叫煮鍋。又因為人手一份食材和食料,每人隻吃自己麵前那一份而不互相摻合,看似挺講衛生,因此叫“衛生煮鍋”。有現在分餐製或自助餐的意思,在小小的周村街卻不知早了幾百年。

“衛生煮鍋”唯一項不好處,夏天不能吃,圍爐太熱了。夏天雖是停爐,要養家糊口時,潘老七也閑不住,他用高湯煮了肴雞、豬下貨去賣,也供不應求。

第一次見到這樣新鮮的吃法,尤其莊裏的幾個年輕人,初始還有些矜持。待哈過幾杯酒,幾塊肉肴細細嚼過,又幾口鮮湯下肚,味美、湯鮮、肉香滋滋有味,他們慢慢就放開了!或許是香辛辣刺激,或許是爐火旺作怪,有爐火烘著、熱湯煨著,汗珠兒慢慢順著臉頰就淌下來。頭上、臉頰上的汗越聚越多,又開始順著脖梗兒直往身上鑽,李老板和幾個女眷有手帕,邊擦汗邊扇帕子。二娃子、三祥子沒手帕,用手抹一把汗甩出去,不停地抹汗水卻越甩越多,到後來甩都甩不迭。

看到潘老七滿手油漬漬的在忙乎,實在照顧不過來。李老板於是起身去找毛巾,浸在溫水盆裏擺甩幹淨,擰幹了遞給孩子們:“來,擦擦汗,今天潘七叔這裏管夠。”孩子們放下筷子,挨個擦擦手、擦頭、擦臉、擦脖梗。李老板又道:“冬天發發汗有好處,敗火還治感冒。”

最後二娃子擦過臉,襯著一口潔白的牙齒和兩道濃眉毛,原本黝黑的臉龐竟泛起紅光,顯得越發英俊起來。

李老板問道:“煮鍋好吃不?”孩子們紛紛點頭:“呀,真香!好吃,太好吃了!”李老板聽了,內心突然一陣波動:“唉,孩子們肚裏都缺少油水呀。像他們這年齡,正是長身材的時候,卻無法滿足營養。真可憐!”轉念又一想:“在老家李莊,像我們這樣啥也不缺的大戶,能溫飽尚且這樣;更何況那些小門小戶,缺吃少穿的小民子女,豈不更悲慘?”

到底李老板有經驗,看看孩子們已吃得差不多。喊一聲:“七哥,別光顧著撈肉切肉了,再送些時鮮蔬菜上來。”潘老七答應一聲,忙去端些時鮮的小菠菜,去幫的白菜葉,切片的蘿卜、藕片,自發的豆芽等送上來。李老板又讓孩子們挾菜在琺琅碗裏燙熟,然後蘸料吃。

忙活過一陣,李老板與潘老七閑話起來:“七哥,元宵節還出門不?”

潘老七搖搖頭道:“不了,恐怕出不了門。從明天開始,元宵節這幾天可能陸續得上些客人,忙乎不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