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娃子掛好燈,小周已買回火燒來,四個年輕人分著吃了。李老板又道:“你們幾個先墊活一下,今晚上我請你們去吃衛生煮鍋。”四個年輕人聽說去吃“衛生煮鍋”,不知是啥新鮮玩意?都覺得新奇,既興奮又陌生,隻盼著晚上早點到來!
李老板叮囑老唐道:“元宵節這幾天,得辛苦一下你和小周,到晚上時你倆湊合著睡一張炕,騰出張床來讓我這兩個侄子睡,他們過完元宵節即走。我的臥室,你和小周抽空再打掃打掃,我的兩個閨女得暫時住幾天,平時我也來此躺躺歇歇。”
臨出門,李老板回身又對兩個夥計囉嗦幾句:“你倆可看好爐子,備好熱水,讓他們回來屋裏不冷,有口熱水哈,洗洗涮涮好用。”兩個夥計忙不迭地點頭答應,他倆覺得李老板今天特婆婆媽媽,巴不得碎嘴子老板趕緊走人。
李老板騎上洋車子頭裏走,四個年輕人坐著驢車跟在後麵,隨趕著來到義學胡同。到家時,梅芬和大蛋子正在北屋裏玩,李老板去把大蛋子叫出來,梅芬也跟著出來。去年秋天時,大蛋子曾跟著李彙昌和三姐兒回趟老家,那時他還渾渾噩噩走路都不利索。沒想到才隔著半年來的時間,他的進步如此之快,看來自三姐兒進入這個家庭,生活各方麵正軌了,對小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李彙昌讓大蛋子喊哥哥姐姐,他就大大方方地喊哥哥姐姐。
四個年輕人立刻都喜歡上,這個眼睛大大、皮膚白皙、瘦弱文靜的弟弟,爭著要抱抱他。說來奇怪,大蛋子到啥時候、啥地方,都那麼討人喜歡!李老板又介紹梅芬和四個年輕人認識,說四個年輕人是老家的孩子,是大蛋子的哥哥、姐姐們,元宵節來周村看燈,請梅芬多多照應。梅芬畢竟在濟南讀書,見過世麵,身上也沒有小家子氣,前幾日還曾聽李叔說過他們要來,早心裏有底。梅芬因李叔和大蛋子的關係而愛屋及烏,況且又是同齡人,他們很快便熟悉熱絡起來。
李老板讓幾個年輕人進西屋坐下,拿出花生、瓜子,又端出盤硬糖,倒下水招待他們。說道:“你們幾個都別拘束,先在這裏坐著玩一會,等大蛋子他娘下了班,咱們一起到潘家胡同去吃衛生煮鍋。梅芬你也去!”梅芬卻感覺有些不好意思,卻經不住大妮兒、二妮兒七嘴八舌一陣慫恿,其實她也不喜歡在家冷清,就愉快地答應下來。
天黑到地時,三姐兒才下班回來,還在院子裏她就聽到西屋嘰嘰喳喳的聲音。推開門看時,正有四五個年輕人在屋裏,這幾個年青人見三姐兒進來,叫娘的叫娘,喊嬸兒的喊嬸兒,都爭著給她拜年問好。三姐兒心說:“怪不得這麼熱鬧,原來是鄉下老家來人了!”
李老板對三姐兒道:“他們四個今晌午就到了,我已跟他們說好,今晚上不在家裏吃。咱們來點省事的,到潘家胡同去吃衛生煮鍋,就等著你回來。”說實話,三姐兒雖出生在周村,也在周村街長大,但在外頭吃飯的機會卻很少。周村街有名的“衛生煮鍋”,她也是隻聞其名,未嚐其味。當聽說男人要請客去吃“衛生煮鍋”時,三姐兒心裏也很高興,正好一起去見識見識,換換口味嚐嚐鮮。
三姐兒對二娃子說道:“哎吆,二娃子,年前那麼大冷的天,還送來一車年貨。麻煩你跑一趟不說,也沒和你照麵說句感謝的話,也沒能留下吃頓飯就匆匆地走了,叫我這心裏好不得勁!”
二娃子急忙道:“嬸子,說啥謝,那不是見外了嗎?年貨都是俺爺爺、奶奶讓送來的,您要再說謝我,可折我壽哩!”
三姐兒又拉著大妮兒、二妮兒的手說幾句話,問了問莊裏的情況。然後道:“我不再絮叨了,讓你們幾個等我這麼長時間,倒好早饑困了!走,咱去吃衛生煮鍋!”
本來想叫著胡大嫂一起去的,她卻堅決推辭,說啥也不肯去,隻得留她一個人在家。走出義學胡同東頭,再順著大車館街往北走:經過的第一條東西巷是明家胡同,再向北走到第二條東西巷就是潘家胡同。 與潘家胡同東頭錯著臉,三姐兒指著路東的一座房子,對莊裏來的四個孩子說道:“我就在這間房子裏辦公,現在可忙活,一天到晚地住不下。”四個人都點點頭,隻有三祥子好奇心重,他向前走幾步,隔著窗戶往裏瞧,還想仔細看看屋裏的場景。三姐兒道:“三祥子,甭看了。下班後外頭鎖上門,裏頭黑乎乎地啥也看不見!”
潘家胡同是潘姓聚族而居、因姓得名的胡同,已有數百年曆史。在周村街,潘家從前亦是大族,迭經析分,現在以小門小戶居多。在周村街,潘家族人亦有著非常清晰明顯的特征:即頭腦活絡、善於經商,尤其特別擅長經營餐飲服務業這一塊。每一家的規模倒不一定大,但非常有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