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寫作。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可以根據個人情況每天寫作2小時,比如寫散文、詩歌、回憶錄。有所追求就可以振奮人的精神,而且寫出一篇文章,會感受到收獲的喜悅,從而樹立信心,對健康充滿希望,有利於控製病情。
(4)養花。澆花除草,剪枝施肥,會給每天的生活增加美的內容,還可以活動筋骨,陶冶情操,調節生理活動與心理活動的平衡,有助於緩解緊張情緒、增加生活興趣。
(5)釣魚。釣魚是一種很獨特的娛樂活動,能安定病人情緒,鍛煉毅力,培養樂觀精神和耐心,並可吸收陽光照射和新鮮空氣,對病人身心健康大有裨益。
(6)郊遊賞景。到郊區去遊玩賞景,也可以爬山登高遠眺,優美的風景能解除病人的憂悶和煩躁,觀賞山水步行運動可鍛煉身體,增強糖的代謝,十分有利於糖尿病患者的身心健康。
以上娛樂活動都適合糖尿病患者選用,但必須注意,活動要注意適當,不可過於疲勞,要量力而行。
糖尿病患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情緒
糖尿病患者剛得病時,由於對糖尿病缺乏認識,容易在初期對疾病控製不好,產生情緒緊張,導致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交感神經高度興奮。機體為應付各種刺激,必然做出反應,在大腦的調控下,腎上腺分泌更多的腎上腺素、兒茶酚胺等激素釋放進入血液中以滿足神經興奮和肌肉的能量需要。此外這些激素還可抑製胰島素的分泌,以提高血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滿足機體應付緊急狀態的需要。這種血糖升高如發生在正常人身上,胰島會迅速分泌,產生足夠的胰島素,血糖也就上不去了,而發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胰島素相對或絕對缺乏,血糖就明顯升高。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加強自身修養,平時要保持樂觀豁達心態,遇到不順心的事時要冷靜對待,千萬不要生氣。
糖尿病患者怎樣保持良好的情緒
1.心理暗示
(1)自我解脫。目前生活節奏快,生活中的矛盾多,這是正常現象。人就是在矛盾中生存,在解決矛盾中前進,所以有了難辦的事,甚至是不合理的事,隻要想到這是難免的,就可以消除一部分怨氣。如此去做可以大大減少生氣的機會。
(2)控製法。以個人修養穩定情緒,想一想自己的身份和品質,如何把事情處理得合情合理,也可大大控製自己發脾氣生氣。
(3)安慰法。自己安慰自己,比如想到自己成功的事或者自己奮鬥的目標,就可以對不如意的事大為減輕。
(4)換想法。與人生氣時,也可以想一想對方是不是有他的原因和道理。
如果事出有因,也可以原諒對方,原諒了對方自己也就不會生氣了。
2.采取行動
(1)躲避法。想辦法立即躲開生氣的環境,如出門繞一繞或到朋友家去串門聊天,怨氣可消除大半。
(2)轉移法。遇到煩心的事,自己就去聽音樂、唱歌、跳舞、看電視、上網等,或到院子裏去做其他的事。
(3)釋放法。把自己心中的鬱悶向可以信賴的人傾訴,一是釋放怨氣,二是聽取他人的勸解。
(4)升華法。把怨氣轉化為工作的動力,用精力和時間去做有益的事,怨氣可消除大半。
(5)讓步法。在一些非原則性的事情上,要讓步,做到在小事上謙讓、禮讓、忍讓。讓步也是一種勝利。
糖尿病患者經常會出現的八大心理誤區緩解患者的精神壓力或調整患者的負麵情緒,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藥物一樣的幫助緩解糖尿病症狀的作用。由於心理因素在糖尿病治療上扮演著或積極或消極的重要角色,病人和醫生都理應予以高度重視。糖尿病患者往往容易陷入一些心理誤區。
1.不以為然
糖尿病早期患者一般都症狀較輕甚至根本沒有症狀,有的還可能反常地紅光滿麵,給別人一種身體健康的假象。有的患者誤認為血糖高些對身體健康並無大礙,故對疾病采取不以為然的態度。還有的患者甚至懷疑醫生診斷有誤,拒絕改變飲食習慣和積極主動地配合醫生服藥治療。
2.恐懼焦慮
由於糖尿病是一種難以徹底治愈的終身型疾患,而且隨著病情的發展還會出現種種並發症,加上因缺乏相關知識或認識的片麵化,一些病人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也在所難免。他們恐懼被截肢而成殘疾人,恐懼疾患帶來的難以想象的麻煩,更恐懼折壽和死亡。而其實,糖尿病並非不治之症,其死亡率遠比許多其他疾病低。絕大多數病人的病情都可望得到有效控製,病人中的長壽者也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