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高血脂實用療法與保健(2)(2 / 3)

3.限製糖類的攝入

糖攝取過多,可轉化成脂肪貯藏在體內。因此,要預防高血脂應少吃或不吃糖類。穀物和薯類的主要成分是澱粉,澱粉到體內可以直接轉化為糖,故應限製主食的攝入量。此外,還應少吃含糖較高的水果,如桃、蘋果、李子、葡萄、香蕉、龍眼肉、荔枝、柑橘、提子、哈蜜瓜、西瓜、甜瓜、香瓜等。

4.戒酒

飲酒可增加熱量,而且乙醇可以影響肝髒分解脂肪的功能,使脂肪大量積存於體內;飲酒還可增強食欲,加大飯量,對降脂不利;啤酒內含大量的糖分及其他各種營養成分,如長期飲用,更易造成脂肪堆積。因此,要預防高血脂就應盡早戒酒。

高血脂的飲食治療原則

1.高脂蛋白血症飲食治療原則

確定血脂水平是否異常,最好是測定血清脂蛋白含量,不能單憑血脂檢查結果做出判斷。根據血清脂蛋白的不同種類,臨床飲食治療時分別給予不同的食物配方。

(1)Ⅰ型(高乳糜微粒血症)。指血漿CM升高,導致甘油三酯升高,膽固醇正常或稍微升高;血漿清除外源性脂肪,即清除食物脂肪的能力受損所致;脂蛋白酶活性降低,血漿消除CM能力也降低。對於這類患者食物中應嚴格控製脂肪攝入,全天脂肪總量應為25~30g,最多不超過35g,兒童10~15g;脂肪占總熱能的比例宜<;16%。若熱能不足,必要時食物中加中鏈脂肪酸合劑,因其可經門靜脈直接吸收,並不進入CM,全部或絕大部分隨血液運走,因大部分為肝髒所截獲,故不會引起高血脂症。碳水化物應占總熱能60~70%,但應禁食用蔗糖、甜點心、糖果之類的食品,蛋白質攝入量可適當提高,應占總熱能14%左右。

(2)Ⅱ型(高β脂蛋白血症)。此型分為2種類型。

①Ⅱa型。為β脂蛋白(LDL)和膽固醇增高,甘油三酯正常。皮膚、肌腱、角膜上出現黃色脂肪沉積,動脈硬化加快,可合並肝功能不全、腎病及甲亢等。飲食要求應嚴格限製膽固醇,按病情輕重,全天宜<;300mg;限製飽和脂肪酸,適當增加多不飽和脂肪酸,盡可能減少肉類食品。蛋白質及碳水化物無需限製。總熱能按每天0.126~0.146MJ(30—35kcal)/kg供給。

②Ⅱb型。為β脂蛋白(LDL)和前β脂蛋白(VLDL)血濃度升高,並常有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輕度增高。皮膚上出現黃色或橙色脂肪沉積,為黃色瘤體,動脈硬化形成。此型極常見,與遺傳有關。飲食營養治療基本與Ⅱa型相同,降低膽固醇的攝入量,每天應低於300mg,但可提高蛋白質供給量,碳水化物應禁用蔗糖、甜點心等,限製飲酒。

(3)Ⅲ型(“闊β”帶型)。Ⅲ型表現為前β脂蛋白(VLDL)、血清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升高,多在45歲以後發病,大部分病人為肥胖體型,患者可有手掌、肘部、膝部、臀部及肌腱黃瘤,冠狀血管或周圍血管動脈硬化加快,並有糖耐量試驗異常。飲食營養治療首先限製熱能,使體重下降和維持理想體重。體重下降,血脂即明顯下降。注意熱能控製不宜過快,否則脂肪氧化過多可產生酮體,引起酸中毒,亦可致心律不齊。碳水化物宜占總熱能50%,蛋白質20%,脂肪30%,可適當增加玉米油,每日的膽固醇攝入量應小於300mg,限製飲酒,忌甜食。

(4)Ⅳ型(高前β脂蛋白血症)。此型可見血清VLDL和甘油三酯均明顯增高,膽固醇正常或偏高。臨床常見於30歲以上伴有肥胖的病人,血尿酸增高,糖耐量試驗異常;多由遺傳或飲食不當所致,尤其是熱能和碳水化物攝入過多。飲食治療應維持理想體重為原則,控製熱能和碳水化物,碳水化物占總熱能50%為宜。適當增加蛋白質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及控製膽固醇每天攝入量<;300mg,限製飲酒。

(5)V型(高乳糜微粒和前β脂蛋白血症)。此型為Ⅰ型和Ⅳ型的混合型,血清CM、VLDL、甘油三酯濃度都升高,膽固醇正常或稍高,血清甘油三酯增高同Ⅳ型。常見症狀有肝脾腫大,皮膚黃斑,糖耐量試驗異常,血尿酸增高,脂蛋白脂酶活性降低,可合並肥胖。飲食中隻要單純控製脂肪2周,血脂可降低;脂肪為熱能30%以下,碳水化物50%、蛋白質20%。總熱能以維持理想體重為宜,膽固醇300~500mg/日;供給高蛋白質飲食,忌用甜食,限製飲酒。

2.其他高血脂飲食治療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