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水之謝,腎是體液代謝的“總幵關”
水是生命之源,不僅因為它要供給人體生命所需要的水分,還在於它的正常代謝。就一般而言,人每天要喝約八杯水。這些水喝下去後,都到哪兒去了呢?首先要輸送到各個器官供人體使用,使用不了的經代謝係統排出體外。
水代謝的過程跟腎有什麼關係呢?水喝進去之後通過腎陽的溫化,蒸化,連同其他各個髒腑的參與,將水輸布到全身的各個部分供人體利用,大體分為三個部分,一是被利用的水分二是被利用過的代謝水分?三是多餘的水分,這些水分各有所安,被利用要留下的水分腎要“關”住,而代謝的水分和多餘的水分腎要“開閘放水”。一旦腎這個“總開關”出現問題,該打開的時候打不開,身體裏的水液不能正常代謝到體外,多餘的水留存在體內,人就會出現水腫等問題。相反,腎不好了,該關上的時候關不上,人體不能固攝水液,人就會出現遺尿,尿失禁等問題。
所以,生活中很多與水液代謝相關的問題,如水腫,排尿問題,都與腎密切相關。
(第二節)原因:你的腎怎麼就“虛”了
生活越來越好,整天按時上班下班,腎怎麼就“虛”了呢?除了先天的因素之外,更多的是人們後天“養”成的,看上去很享受的生活方式,或許你沒有補出好身體,反而壞了“健康大事”。了解腎虛的原因——回避,對於預防,調治腎虛都有積極的意義。
原因一:先天不足“腎況”不佳
腎是生命之源,為先天之本。藏有先天之精,所以,在孕育之初,如果父母精血不足,多導致子女腎虛,發育遲緩,甚至疾病纏身。
打個比方說,腎精就好比植物的種子,種子質量要打了折扣,自然,收成就不好。對人體而言,身體生長發育就會有影響,而從內在來看,人的智力等就會受到影響。事實上,這一點,古人早就已經有所認識。明代著名醫學家汪綺石認為:“因先天者,指受氣之初,父母成年已衰老,或乘勞入房精血不旺,致令所生之子夭弱。”意思就是,如果懷孕的時候父母身體欠佳,體弱多病,或者是酒後同房,那麼,生下來的孩子就會有腎虛的問題,自然,隨著慢慢成長,腎虛的情況就會日益明顯。
當然,先天稟賦不足的孩子,如果後天喂養得法,也可以補先天精氣,減少疾病的發生。如果先天不足,後天失養,那麼易致形體瘦弱,發育遲緩,產生一係列健康問題。比如,有人生下來後,沒有頭發或頭發稀少,長大後也仍然稀疏難長有人牙齒長得很晚有的長到兩三歲後,仍站不穩,行走無力有人滿周歲後,頭項仍軟弱下垂,咀嚼無力,時流清涎,手不能握拳。“五遲”、站立、行走、長發、生齒、說話都比正常嬰幼兒要晚得多、“五軟”、頭項、口、手、足、肌肉均痿軟無力、“解顱”頭縫裂開不合、前囟寬大、等症,這些都是先天稟賦不足,發育不良所致。
原因二:飲食不節傷了脾胃累及腎
飲食不節會誘發腎虛嗎?通常我們知道,如果飲食不節,則常常會導致脾胃不好,但很少有說跟腎有關係的。事實上,二者關係甚大。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食物是靠脾胃來進行消化的,飲食不節主要是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升降失常,進而氣血生化不足,這樣化生的腎精就會不足,即中醫所說的腎氣失充,自然腎就虛了,那麼,什麼是飲食不節呢?飲食不節有兩個方麵的表現:一是量的問題,二是飲食結構的問題,從量上來看,就是吃得太撐,曰常說飯吃七分飽,如果撐得不行了,那就影響健康了,當然,飽一頓餓一頓就更不行了,飲食結構指的是長期進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炸的食物,使髒腑生熱,脾熱熾盛,引起脾胃功能障礙,其他如飲食不規律,不衛生等,也會造成脾胃功能的損傷,
基於這個道理,《素問·上古天真論》提出“食飲有節”的養生方法,維護脾胃化源,其內容包括節飲食、忌偏嗜、適寒溫諸方麵,《素問·藏氣法時論》中強調飲食要全麵配伍,指出:“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原因三:大量服藥,腎不能承受之重
曰常生活中-很多人尤其是男人-動不動就認定自己腎虛了,需要“補”,盡管補的方式不少,但很多人都熱衷於藥補,聽信宣傳,認為有效,但是藥三分毒,腎虛有陽虛和陰虛等不同類型,需要辨證施治,在分不清腎虛類型的情況下亂用補腎藥物,比如腎陰虛的人服用了壯陽的藥物,腎陽虛的人服用了滋陰的藥物,不僅難以起到補腎的作用,而且會適得其反,加重腎虛狀況,
不僅補不好會腎虛,治不好也會出現腎虛,有些醫生沒有嚴格的藥效、藥量控製,患者拿藥後,往往囑咐其“當開水喝”,這使得很多人長期大量服藥,給身體增加排毒的負擔,勢必對腎髒造成影響,使患者正氣受損,傷及腎髒,引起腎虛等問題。
原因四:氣血不暢-瘀血導致腎傷
氣血不暢實際上就是很多人在生活中說的“不得勁”,更為嚴謹科學的說法,在中醫叫“得氣”。事實上,人體除非生命結束,沒有完全不“得氣”
的時候,往往體現的是氣血不足。為什麼會不足?堵住了。
所以,提到中醫病因,尤其是結合中醫經絡等來看,人們聽得比較多的是“陽虛血瘀”“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濕濁血瘀”等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