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龍窟 第四節 橋(2 / 2)

“這是太奇妙了”李靈兒讚歎道。

“這裏就是魚問橋”龍珠搶先一步走過去,邊走邊張望馬隊。

周易寒邊走邊看,不由得也讚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山峰好像是一個天然的屏障,轉過來才發現石壁光滑如玉,形成一個完美弧形回音壁。風聲和流水聲傳過來,經過石壁阻隔反射回去,處在岔口上的人不會有絲毫的感覺。

“有一個詞怎麼說來著,峰回路轉?”周易寒邊走邊侃。

“柳暗花明吧”李靈兒糾正著。

撲麵而來的水汽敷在人的臉上,頓時忘記了這是炎熱的夏季。所謂的“魚問橋”並不是人工意義上的橋梁,眼前這條不知名的河流上橫斜著一處斷岩,經過長年累月的河水衝刷、腐蝕,斷岩已經被截為幾段,從遠處看去就像是一排骨瘦嶙峋的腿骨站在河中。斷岩的每一處都光滑通透,看不出屬於何種岩石。河水湍急而清澈,根本不會有魚。

河床中布滿了鵝卵石,大大小小不計其數,李靈兒從河裏撿了一個看了看,說:“真像黑珍珠”。

周易寒正忙著幫龍珠背行李,轉身一看,喊道:“快回來,被水衝走可沒辦法撈你了”。他一邊係背包一邊注意河裏的石頭,很奇怪,大致看上去河裏像是打了馬賽克,卵石的顏色黑白分明,每個都呈珍珠一樣通體溜圓。一點也不像平時在公園小路上見到的石頭,顏色雜亂無章,形狀千奇百怪。

這座魚問橋的形狀很像雲南的風化岩,不同的是由水力促就的。周易寒記得自己看過的一本雜誌,講述地球形成幾十億年以來滄海桑田變化的動力:地殼內部的火山和熱能,不斷地將地表撕裂,造成塌陷和山脈;外部的大氣流動形成的風流水流又不斷的衝擊磨損山體、填平峽穀溝壑。有個消息說世界最高峰上發現了遠古海洋生物化石,難怪古人感歎造物主之偉大。作為現代人,即使是崇尚科學相信人定勝天者,也不得不為這樣的奇跡折服。

李靈兒把一個卵石裝進口袋,隨著龍珠踏上了石橋。

這座橋連接的不僅僅是一條河,也是文明世界和深山村寨的紐帶。沿途中周易寒看到很多未建設完成的旅遊項目,料想未來幾年這裏會成為山水人家。住慣城市的人就喜歡往山溝裏鑽,體驗大自然帶來的非凡感受。

過橋四下張望,仍舊是荒野一片。

三人沿著河流向上遊走去,一邊說笑一邊欣賞四周的環境。不多時,河流一個急轉彎的淺灘上出現了幾處簡易草棚,一股牲畜的糞便味道傳來,不時傳來幾聲駿馬的嘶鳴。

“到了”龍珠指著前麵說。

果然,最先進入視線的是三三兩兩紮堆的馬匹,走進了發現有一些簡單的帳篷,外麵放著炊具和日用品。山裏人的生活簡單而清閑,營地裏除了鍋碗瓢盆衣服被褥外,就是一些馬具和開山工具。李靈兒擔心會有大狗看守,一直躲在周易寒和龍珠的身後。

營地裏空無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