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的考試還是在早上的位置繼續進行。
案幾上依舊貼著小紙條,寫著姓名和籍貫。桌上擺著五張紙,士子自備筆墨硯台和鎮紙。
有的富貴公子哥,不習慣地上擺著的簡陋蒲團,因此下午倒是帶上了自己的精致墊子,可惜卻被維持考場秩序的士卒給攔住,拒絕讓其入內。
這麼做自然是為了防止作弊。雖說這才是第一次考試,不過孫策熟悉曆史上的科舉,因而製定出了一係列的規則。
當然,這些規則還並不是很完善。
比如說,糊名的問題。
說到糊名,就要先搞清楚,孫策舉行這次考試的目的。
孫策的目的,說起來其實倒也很簡單。
一來,拉攏士族和豪強,以取得他們的支持。雖說士族和豪強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孫策對其領地的控製,可是沒有他們的支持又是萬萬不行的。一邊拉攏,一邊打壓,便是孫策采取的措施。
二來,算是給自己麾下文武的一點福利,這倒是和曆史上的門蔭製度有些像。雖說要通過考試,不過隻要答得不是太難看,那些衙內二代們都會入秣陵書院進學。
三來,則是博取寒門士子的支持。寒門中並非沒有人才存在,其中優秀的,孫策當然也不會放過。所以說,這次入秣陵書院的名額,還會有極小一部分留給那些寒門士子。
這是孫策的目的,那麼問題來了。
一旦糊名,如何分辨哪些是士族,哪些是二代,哪些是寒門呢?
於是乎,麵試製度應運而生了。
後世天朝考公務員還要麵試呢,何況是現在?孫策的理由倒也是冠冕堂皇,為了考察士子的言談舉止和容貌禮儀。
所以,當第一天的文試、第二天的數試、和第三天的武試結束之後,其中的前二百名將會進行麵試。
麵試,將會由孫策帶領張昭等文武一同進行。
麵試後的前50名,則擁有了進入秣陵書院進學的機會。
至於那些連前200也沒進入的士族和二代們,孫策也隻是愛莫能助了。前200都進不了,這種廢物不要也罷。
至於孫策為何要親自進行麵試。
一來,是為了給這些人帶上一頂“天子門生”的帽子,就像是曆史上的殿試一般。通過這樣的一種形式,來加強通過者對孫策的忠心。至於有沒有用,對於士族子弟可能效果不大。但是對於二代和寒門士子的作用,恐怕不小。
二來,孫策也是為了好好激勵一下那些二代們。不管是古代的衙內,還是後世的二代,都有不少不學無術之人。若是他們進了麵試出醜,自然會給家中長輩丟人。如此一來,文武官員自然會加強對家中子弟的教導。
卻說,當下午的法家典籍考完之後,有一半的士子都麵露沮喪。
沒錯,幾乎沒有人能想到,孫策竟然會考法家的東西。
不過,也不是完全沒有人想到,孫策自南渡江東一來,一向執行鐵血政策,對於反叛者毫不手軟,更是將諸多士族滅門。如此嚴酷的行徑,倒是與法家頗有些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