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由於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失調,胃或十二指腸內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的炎症。本病好發於食管中下段,尤以下段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60歲。臨床以胸骨後或劍突下燒灼樣感,或燒灼樣痛、吞咽困難、反酸等為特征。目前認為本病致病因素是多方麵的,如食管或胃手術後、某些藥物或嘔吐物刺激、某些胃腸道激素影響及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等。但最關鍵的是食管下端括約肌的功能失常。當食管下端括約肌的功能減低,失去屏障作用,致使胃液中的鹽酸、胃蛋白酶及腸液中的膽酸、胰液等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粘膜充血、水腫、糜爛及淺表潰瘍。臨床采用食管鏡檢查即可明確診斷。本病相當於中醫“噎膈”、“胸痛”、“胃脘痛”、“反酸”等範疇。其發病與情誌失調、飲食失節、勞累過度等因素有關。病位以肝、胃為主,病機以肝胃不和,痰、火、氣、瘀互結於食管,升降失調為關鍵。故治療常以疏肝和胃、化痰開鬱、瀉火降逆、行氣活血等為主要法則。通常可在辨證的基礎上,多法聯用,更能切中病機,提高療效。
活血安胃湯
“組成”丹參、生蒲黃、敗醬草各15克,醋延胡、炒枳殼各10克,三七粉3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3個月為1療程。
“功效”活血通絡。
“用途”適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丹參百合飲
“組成”丹參15~30克,百合12~24克,台烏12克,檀香10~15克,砂仁6~10克,甘草6克,靈仙15克,牛蒡子10克。
“製法”上藥加水500克濃煎取汁200克。
“功效”消痰散痞,清熱去瘀。
“用途”適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連續服藥3周為1個療程。若吞咽食物梗阻,喉中痰鳴,胸膈滿悶者加半夏、厚樸各10克;若伴有胸骨下燒灼刺痛,食入即吐,水飲難下,大便幹結者加五靈脂、蒲黃各10克;若吞咽梗澀而痛,口幹咽燥,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者加沙參、冬淩草、生地各15克;若長期飲食不下,形寒肢冷,神疲氣短,泛吐清涎,腹脹足腫等加川附片30克,上肉桂6克。
和胃降逆湯
“組成”黨參20克,法夏、黃芩、青木香、柿蒂各10克,茯苓15克,黃連3克,甘草5克,大棗5枚。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和胃,瀉熱降逆。
“用途”適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1個月為1療程。
三七貝連糊
“組成”參三七、川黃連各30克,象貝母50克,蜂蜜1000克。
“製法”上藥共研極細末,加入蜂蜜中混勻。
“功效”行氣開鬱,化痰祛瘀。
“用途”適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每次服30克,每日3次。2周為1療程。
銀翹清膈湯
“組成”銀花30克,連翹20克,黃芩8克,桔梗、元胡各10克,枳殼9克,烏藥12克,甘草6克。
“製法”上藥加水500克煎取300克。
“功效”清熱瀉火,理氣活血。
“用途”適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每日1劑,分3次服。連續服藥3~7天。若伴胸痛甚加瓜蔞12克;若大便幹結加大黃12克;若小便熱澀者加土茯苓12克;若咳嗽者加貝母10克。
噎膈消煎劑
“組成”柴胡、瓜蔞、葛根各12克,香附、枳實、甘草各6克,白芍、公英各15克,大黃2克,桔梗、白及、蒲黃各1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疏肝解鬱,活血解毒。
“用途”適用於反流性食管炎。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反酸者加煆瓦楞子30克;灼痛甚者加烏梅30克,嘔惡食少者加陳皮、焦三仙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