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貧血是一種獲得性溶血性疾病,是由於紅細胞破壞增速,超過造血補償能力範圍時所發生的一種貧血。急性溶血性貧血多表現為寒戰、高熱、腰背肢體酸痛、麵色蒼白、黃疸。嚴重者可出現微循環障礙,少尿或無尿。患者易死於休克或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溶血性貧血的患者,有輕度或隱性黃疽,肝脾常有腫大,並伴有淋巴結腫大,病情發展緩慢。本病相當於中醫“血虛”、“黃疸”等範疇。其發生主要是因患者氣血不足,感受濕熱毒邪所致。濕熱毒邪侵犯腸胃,使脾運化失常,因而出現吐瀉腹痛;濕熱困脾,生化無權,故見麵色蒼白等血虛症狀;濕熱鬱蒸於血,而為黃疸;濕熱下注,則見尿血、少尿或無尿;濕熱化火,耗氣劫血,可出現亡陰亡陽危候。根據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①濕熱內蘊型:症見黃疽迅速出現,或有發熱,口渴不欲飲,惡心嘔吐,腰背酸痛,脘痞腹脹,便秘或黏滯不爽,小便短而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濡數。治宜清利濕熱,健脾退黃。②氣血兩虛型:症見頭暈眼花,氣短乏力,麵色不華,心悸心慌,自汗懶言,神倦,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氣益血,滋補心脾。③脾腎兩虛型:症見頭暈耳鳴,腰酸腿軟,納少脘悶,形寒肢冷,大便溏薄,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溫補脾腎,益氣養血。④氣滯血瘀型:症見身目發黃,麵色晦暗無華,脅下痞塊,腹部脹滿,神疲納呆,食後易吐,大便灰白,小便短黃,或見皮膚瘀斑,衄血,唇色暗,舌見瘀點、苔黃,脈細澀。治宜理氣活血,化瘀退黃。⑤腎虛挾瘀型:症見患兒頭顱大,智力差,發育慢,麵色蒼白,皮膚晦黃。偏腎陰虛者,伴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舌少津,苔黃,脈細數;偏腎陽虛者,伴手足不溫,舌質胖嫩,脈沉弱。多見於地中海貧血。治宜補腎益精,或溫腎助陽。
新茵陳蒿湯
“組成”茵陳、丹參各15克,鮮田艾60~1m克,梔子、茯苓、澤瀉、鬱金各10克,生大黃(後下)、生甘草各5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利濕,疏肝利膽,解毒退黃,涼血活血。
“用途”適用於溶血性貧血急性期濕熱內蘊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清活補益湯
“組成”綿茵陳、白花蛇舌草各30克,茯苓、豬苓、白蔻仁各10克,澤瀉、薏苡仁各12克,藿香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利濕,活血化瘀。
“用途”適用於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濕熱內蘊兼氣滯血瘀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鬱金茵陳湯
“組成”茵陳9克,大黃3克,梔子、黃芩、鬱金各5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少量多次喂服。
“功效”清熱利濕退黃。
“用途”適用於新生兒溶血性貧血濕熱內蘊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歸脾湯加減方
“組成”黨參、當歸、白術、茯苓、枸杞子、阿膠(烊)各10克,黃芪、熟地黃各15克,甘草6克,砂仁(後下)3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補氣益血,滋補心脾。
“用途”適用於溶血性貧血氣血兩虛型,症見頭昏眼花,氣短乏力,麵色不華,心悸心慌,自汗懶言,神倦,舌淡、苔薄白,脈細弱。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食少,腹脹,大便溏薄者,去熟地黃、當歸、阿膠,加木香、陳皮、炮薑各10克;出血者加仙鶴草、藕節各15克,槐花10克;有黃疸者加茵陳蒿15克,澤瀉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