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細胞減少症是指末梢血液中白細胞計數持續在4×109/升以下的病症。其致病原因,一是化學和物理因素;二是由於感染和其他疾患引起,如病毒感染、某些細菌感染;三是遺傳因素和某些疾病等。這些因素或通過人體的變態反應和對造血細胞的直接毒性作用,或由病原體及其毒素抑製骨髓的造血功能,或破壞周圍血液的白細胞,使粒細胞生成減少或破壞過多,或粒細胞成熟障礙和粒細胞釋放障礙而導致本症。患者多數有頭暈、乏力、四肢酸軟、食欲減退、畏寒、低熱、失眠多夢、腰痛及心慌等症狀。本病相當於中醫“虛勞”、“血虛”等範疇。多因各種原因引起心血不足、肝血不旺或脾氣虧虛、腎虛不足所致。其病機關鍵在於虛、熱、瘀、濕四個方麵,一般可分為:①心脾兩虛型:症見心悸氣短,身倦乏力,頭暈失眠,納呆,麵色少華,舌質淡、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宜補氣健脾,養血寧心。②中氣虧虛型:症見頭暈乏力,不耐勞作,少氣懶言,四肢困倦,口淡乏味,胃納呆滯,脘腹作脹,便溏畏寒,舌淡、苔薄白,脈濡弱。治宜健脾益胃,補中益氣。③脾腎陽虛型:症見失眠,頭暈,氣短倦怠,納呆便溏,腰酸腿軟,步履飄浮,甚則精冷陽痿,寒濕帶下,舌淡、苔白,脈細弱。治宜溫補脾腎,益氣養精。④肝腎陰虛型:症見眩暈耳鳴,倦怠煩躁,心悸少寐,腰膝酸軟,手足心熱,心煩易怒,遺精多夢,舌邊尖紅、苔薄白而少,脈細數。治宜養血滋陰,補益肝腎。⑤溫熱外感型:症見發熱,咽喉疼痛,口腔糜爛,口臭,便秘,舌紅、苔黃,脈數。治宜清熱解毒。⑥濕熱蘊阻型:症見頭昏頭重,胸悶脘痞,口淡乏味,納呆便溏,舌苔膩,脈濡緩。治宜清熱祛濕,健脾理氣。
二黃薑草湯
“組成”黃芪15克,桂枝、白芍藥、梔子各9克,生薑、炙甘草、飴糖、黃連、黃芩、黃柏各6克,大棗9枚。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益氣養血,清熱解毒。
“用途”適用於白細胞減少症濕熱蘊結,中氣虧虛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頭暈乏力明顯者加白術9克,當歸12克;四肢酸軟明顯者加黨參、茯苓各6克;失眠心悸明顯者加石菖蒲6克,遠誌9克;反複感染者加重黃芪、黃連的用量。
補中益氣湯加減方
“組成”生黃芪、白術、黨參、山藥、茯苓各15克,陳皮、當歸各10克,升麻、柴胡、甘草各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益胃,補中益氣。
“用途”適用於自身免疫性白細胞減少症中氣虧虛型,症見麵色不華,頭暈,身困乏力,少氣懶言,納少便溏,畏寒肢冷,舌淡紅,苔薄白,脈濡弱。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畏寒,肢冷較甚者加補骨脂20克,山茱萸、仙茅、淫羊藿各10克;肢軟乏力,動則氣短者加太子參、雞血藤各15克;氣陰兩虛者加太子參、麥門冬各10克。
地黃酸棗仁湯
“組成”蓮子、白芍藥各10克,酸棗仁12克,白術、山藥、熟地黃各30克,甘草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養心健脾。
“用途”適用於白細胞減少症心脾兩虛型,症見頭暈,心悸氣短,倦怠乏力,腰膝酸軟,納食欠佳,易感冒,舌質淡或舌體胖嫩,有齒痕,脈沉細無力。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6日為1個療程。
歸脾湯加減方
“組成”黃芪、茯苓各15克,黨參30克,當歸、白術、廣木香、酸棗仁、遠誌、石韋各10克,大棗3枚,炙甘草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補氣健脾,養血寧心。
“用途”適用於自身免疫性白細胞減少症心脾兩虛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心中煩熱者加黃連、竹葉各5克;心悸,氣短,乏力明顯者用西洋參10克易黨參。
雞甲茯苓升白湯
“組成”雞血藤30克,炮穿山甲(先煎)、雲茯苓各10克,補骨脂、淫羊藿、黃芪各15克,白術2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健脾補腎。
“用途”適用於白細胞減少症脾腎陽虛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20日為1個療程。
石韋大棗湯
“組成”石韋30克,大棗1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解毒,健脾益氣。
“用途”適用於白細胞減少症中氣虧虛型,症見頭暈,乏力,氣短,自汗,食少懶言,失眠,易患感冒,舌苔薄白,脈沉細或細弦。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頭暈目眩、自汗乏力者加用黃芪、黨參各15克,雞血藤30克;肢冷、畏寒、腰膝酸軟無力者加附子5克,菟絲子15克;咽幹自汗,手足心熱者加女貞子15克,旱蓮草10克,生地黃30克;食少便溏,身倦乏力者加白術、黨參各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