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過敏性紫癜(1 / 3)

過敏性紫癜又名出血性毛細血管中毒症,是一種變態反應性疾病。主要累及毛細血管壁而發生出血症狀。起病前1~3周往往有全身不適、發熱等上呼吸道感染的表現,大多數病例以皮膚瘀斑為首發症狀,最多出現於下肢關節周圍及臀部,常為對稱分布、分批出現、大小不等、顏色深淺不一,紫癜可融合成片。本病相當於中醫“風毒”、“血證(斑疹)”等範疇,多由風毒侵入肌膚,或挾溫熱邪毒侵犯腸胃,進而入血脈,致使血不循經,溢於脈外。發於肌膚則為紫癜;流注關節則為關節腫痛;內蘊腸胃,損傷腸經則出現腹痛便血;損傷下焦則出現浮腫尿血。根據其臨床表現,一般可分為:①風熱毒邪侵犯肌表血絡型:症見發熱惡寒,皮膚出現充血性鮮紅色丘疹,壓之退色,對稱分布,以下肢多見,可伴有腹痛、關節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數。多見於本病初起急性期。治宜疏風清熱,涼血解毒。②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型:症見皮膚紫癜成片,新舊交替出現,腹劇痛,關節紅腫,舌質紅絳,脈數。多見於本病急性期。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活血。③腎陰虧損兼脈絡瘀滯型:症見紫斑時隱時現,頭暈耳鳴,五心煩熱,午後低熱,盜汗,口幹咽燥,腰膝酸軟,舌質紅有瘀點,脈細數或細澀。多見於本病慢性階段。治宜滋腎活血。④氣血兩虛型:症見麵色無華,精神委靡,食欲不振,失眠多夢,斑色淡紫,舌質淡、苔白,脈緩無力。治宜健脾益氣,雙補氣血。⑥中焦虛寒、脾不統血型:症見斑色紫暗,麵色蒼白,腹痛喜按,自汗,手足逆冷,舌淡、苔白,脈沉遲。治宜溫運脾陽,益氣活血。

涼血祛瘀湯

“組成”金銀花、連翹各10克,川芎、生地黃、牡丹皮、當歸各5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消瘀。

“用途”適用於小兒過敏性紫癜風熱毒邪侵犯肌表血絡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益母茅根湯

“組成”益母草、白茅根各30克,薺菜花15克,金銀花、連翹、小薊各9克,王不留行子12克,三七粉(吞)2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止血。

“用途”適用於小兒過敏性紫癜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血尿明顯者加琥珀屑1.5~3.0克;氣虛者加生地黃12克,麥門冬9克。

水牛角地黃湯

“組成”水牛角(先煎)40~100克,生地黃10~30克,赤芍藥10~20克,牡丹皮10~2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涼血。

“用途”適用於過敏性紫癜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紫草地黃湯

“組成”紫草50克,生地黃30克,赤芍藥、茜草、丹參、甘草各20克,牡丹皮15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涼血化瘀。

“用途”適用於過敏性紫癜瘀血阻絡,血熱妄行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便血者加大黃粉2.5克,每日3次。

消斑湯

“組成”牡丹皮、赤芍藥、槐花各15克,生地黃20克,黃芩、當歸、茜草各10克,梔子6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清熱涼血,解毒化瘀。

“用途”適用於過敏性紫癜熱毒熾盛,血熱妄行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

蟬蛻紫癜湯

“組成”蟬蛻、茜草、紫草各15克,水牛角(先煎)30克,金銀花、葛根、連翹、生地黃、牡丹皮、赤芍藥、丹參各18克,蘆根30克,甘草10克。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疏風清熱,涼血化瘀。

“用途”適用於過敏性紫癜風熱毒邪侵犯肌表血絡型。

“用法”每日1劑,分2次服。10日為1個療程。

抗紫癜方

“組成”金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土茯苓30克,白鮮皮、地膚子、萆薢各12克,丹參、赤芍藥、蟬蛻、防風、澤瀉各9克,白芷、生甘草各6R。

“製法”水煎取藥汁。

“功效”祛風清熱,涼血解毒。

“用途”適用於過敏性紫癜初起風熱毒邪侵犯肌表血絡型,症見發熱惡寒,皮膚出現充血性鮮紅色丘疹,壓之退色,對稱分布,以下肢多見,舌質紅、苔薄黃,脈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