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美關係進入多事之秋(2 / 3)

美國是個政治多元的國家,府院分權、兩黨競爭、利益集團施壓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響著美國外交。執政一年來,奧巴馬政府雖有些政績,但民眾並不滿意,民意支持率不斷下滑。眼見中期選舉在即,奧巴馬如何領導民主黨保住在國會參眾兩院的主導權,乃當務之急。在這種形勢下,在外交上表現出對中國的強硬,以安撫、籠絡各路反華勢力,爭取選票,也不失為奧巴馬政府的一種策略。將中美關係作為美國國內政治鬥爭的犧牲品,也是實用主義的一個重要表現。

中美結構性矛盾製約雙邊關係發展

中美關係是國際關係史上最為複雜的一對雙邊關係,兩國既是合作夥伴,又是競爭對手,這已是禿頭上的虱子——明擺著的。一方麵,美國要應對一係列安全問題和全球性挑戰及擴展經濟,需要中國的合作,而且中國越發展、壯大,就越有能力提供有效的合作,作為合作夥伴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就越重要。合作是牽引中美關係向前發展的動力。但是,另一方麵,在美國心目中,正在崛起的中國是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這又構成製約、阻礙中美關係發展的動力。中國越強,這種動力就越大。中美關係的發展狀況就取決這兩種動力的消長態勢。如果發展動力大於製約動力,中美關係就向前進,反之就倒退。2009年,發展動力明顯增長,於是出現蜜月;進入2010年,發展動力減弱,製約動力增長,於是摩擦增多。由於兩種動力都有深厚的基礎,所以中美關係無論是前進還是倒退,又都保持在一定的限度內。中美關係再好,不會好於美國同其盟友的關係;再壞,也不會壞過冷戰時期的美蘇關係。正如英國牛津大學教授羅斯瑪麗·富特所歸納的:目前的中美關係是冷和平狀態。冷和平關係好於冷戰狀態的美蘇關係,但遠不如美國同其盟友之間的熱和平關係。

說到製約、阻礙中美關係發展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麵。一方麵是地緣戰略上。美國將綜合實力特別是軍事實力日益強大的中國看成是其潛在的地緣戰略競爭對手。伴隨著中國崛起,美國戰略界一直在炒作“中國軍事威脅論”,目光緊盯著中國軍費連續10多年來以兩位數增長。2009年中國舉行建國60周年慶典,展示了一些技術先進的武器,這更使“中國軍事威脅論”鼓吹者似乎抓到了把柄。另一方麵來自於意識形態和社會製度差異。在美國戰略界看來,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之崛起對美國帶來的挑戰和威脅要比“民主國家”大得多,因為前者的戰略走向是難以把握的,而後者雖然也會給美國全球戰略帶來一些問題,但卻是比較好把握的,而且相比之下,“民主國家”更容易接受美國的領導地位並成為美國的盟友。不僅如此,中國崛起還會帶來發展模式的挑戰。如果中國模式被其他發展中國家學習和仿效,那麼美國模式的光環就會逐漸暗淡,而模式的影響力是美國軟實力的重要方麵。地緣戰略和意識形態上的矛盾是製約中美關係發展的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不是短期內能解決的。

2009年,隨著中美合作的展開,特別是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中的出色表現,使中國的影響力大大提升,中美之間的實力對比加速朝中國一方傾斜。美國戰略界對此有清醒的認識。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研究中心”於2009年9月發表了題為《中國的登場:一個全球關係的戰略框架》的戰略報告,該報告開篇就稱:“中國的崛起是現代曆史上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件之一,可與一個世紀前美國登上曆史舞台相提並論。”報告雖然主張要同中國合作、接觸,在合作與接觸中塑造、融合中國,但是,報告仍然堅持“兩麵下注”的對華戰略思維,主張“平衡”中國,特別是平衡中國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

需要特別強調的是,隨著中國的進一步崛起,上述兩個製約中美關係發展的結構性因素的作用會一步增強,美國對華政策中的防範、平衡、牽製、遏製等負麵因素將進一步強化。如果兩國對這兩個因素的作用不能加以有效的管控,中美關係雖然不會壞過美蘇冷戰狀態,但卻有可能朝那個方向滑動。如此,既不符合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也不利於世界的和平穩定和發展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