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的確需要“錢”,目前的主要挑戰是在財政虧空的情況下還債,卻麵對著“迫在眉睫的融資困難” 為在應對全球性金融危機中刺激經濟,希臘2009年財政赤字和公共債務占GDP的比例分別達到12.7%和113%,遠遠超過歐盟《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上限。希臘公共債務達3000億歐元,2010年約需融資550億歐元,僅4月和5月至少需要借款200多億歐元,才能償還到期的債務,由於希臘政府財政狀況顯著惡化,三大國際評級公司惠譽、標準普爾和穆迪相繼調低希臘主權信用評級,投資者賣空希臘國債,致使希臘國債利率飆升,希臘債務危機爆發,投資者對歐元失去信心,國際炒家趁機推波助瀾,沽窄歐元套利,致使歐元彙率急轉直下。短短兩個多月,歐元對美元彙率跌幅超過10%,而且下滑趨勢並未停止。
債務危機爆發以來,希臘政府麵臨著償還到期外債的壓力,同時麵臨著國內經濟增長乏力、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福利無錢填補的局麵。為了擺脫債務危機,希臘政府努力削減財政赤字,同時向外部求援。希臘政府於1月15日向歐盟委員會提交削減財政赤字的方案,承諾2010年將財政赤字降到GDP的8.7%,2011降至5.6%,2012年降至2.8%,2013年降至2%。具體措施包括凍結公務員工資、削減各項福利、減少政府開支、提高稅收、改革養老體係等。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央行表示不會撇下希臘不管,但是拒絕為希臘債務提供擔保或者其他融資便利,隻是以削減財政赤字作為援助的前提條件。歐盟催促希臘在3月16日前拿出進一步降低預算赤字的具體補充措施。正足在歐盟和市場的壓力下,希臘政府3月3日又公布了削減48億歐元開支的方案和新增稅政策。新措施包括進一步增加燃油稅,增加增值稅,征收更高的奢侈品關稅,更大幅度削減公務員津貼,凍結一年的養老金,等等。希臘政府隨後發行的50億歐元國債得到超額認購,但是10年期國債利率超過6%,幾乎是德國同期國債利率的兩倍。由於違約風險上升,希臘不僅融資困難,而且國債利率大幅走高,融資成本驟增。
希臘政府麵臨的嚴峻考驗是這些措施能否得到有效實施。在經濟尚待複蘇的情況下,為了削減赤字而大力緊縮財政,會使希臘經濟深陷於衰退的泥潭。同時,緊縮財政的新措施可能引起社會動亂。近期希臘民眾為抗議大幅削減赤字的措施,已經舉行兩次全國性大罷工,此外還有不少行業多次舉行罷工和抗議遊行。希臘政府向民眾說明債務問題的嚴重性,安撫不斷罷工和抗議的民眾,說服他們接受政府采取的財政赤字削減方案。希臘總理帕潘德裏歐表示,“今天我們必須盡最大努力對付這個緊急危險。明天就太晚了,後果會更加可怕。”希臘政府的立場已經被普遍認同,目前多數民眾對政府的緊縮措施表示理解,準備“勒緊褲腰帶”過日子:53%的希臘人認為有必要進一步采取措施;58.7%的希臘人表示,願意作出犧牲;75%的希臘人支持進一步削減公共開支。希臘政府采取的緊縮措施涉及公眾切身利益,是否能夠長期推行下去,還不得而知。
同時,希臘政府為解決債務危機展開一係列外交努力,希望得到歐盟和歐元區其他成員國的救助。希臘政府認為希臘的情況並不是那麼糟糕,是國際炒家的投機行為放大了希臘債務危機的嚴重程度,導致希臘政府不得不付出高昂的融資成本。希臘總理奔走於歐美,謀求各國支持,希望它們出手遏止投機行為,防止國際炒家進一步“做空”希臘,導致危機持續惡化。希臘始終寄希望於歐盟的救助。帕潘德裏歐指出,希臘履行了對歐元區夥伴國的承諾,“做了必須做的事情,現在理直氣壯地等待歐盟支持。”希臘雖然多次發出警告,如果得不到歐盟的幫助,準備請求IMF緊急貸款,但那也隻是一個被迫的選項。
歐元區的援助計劃正是希臘孜孜以求的。就在歐元區成員國達成救助協議之前,歐洲央行宣布,把對希臘實施寬鬆政策的期限延長到2010年之後,答應繼續給予希臘國內銀行低利率的貸款支持。歐元區的協議為負債累累的希臘提供了一個“安全網機製”,有助於提升投資者的信心便於希臘市場融資。而歐洲央行的決定使希臘可以繼續把國債作為向歐洲央行借貸的抵押品。現在,希臘拿到了兩張“擔保書”,可以用整個歐元區、歐洲央行和IMF作為後盾,重塑市場信心,增強希臘的貸款可信度。對於這個協議,市場隨即作出積極反應:26日雅典股市上漲4.12%,希臘政府債券利率也大幅下跌。這樣,希臘不僅可以通過發新債為到期債務再融資,還可能降低融資成本,避免希臘財政不堪重負。這將對希臘經濟產生積極影響。3月29日,希臘順利發售50億歐元的7年期債券,可以償還4月到期的債務。
對於這個協議,帕潘德裏歐指出:“歐盟用一個聲音說話,這在以前從未發生過。”他還表示:“我們認為我們不需要使用救助方案。隻要這個機製存在就夠了。它意味著在麵臨投機者衝擊時,希臘並不孤立無援。”。由於希臘占歐盟經濟中的份額較小,隻占整個歐元區GDP的2.7%和歐元區公共債務的3.9%,在得到這個救援計劃後,經濟形勢可能好轉。希臘的長期財政和經濟前景仍不明朗,但是如果希臘能堅決貫徹財政緊縮政策,信貸水平恢複,可望走出危機,至少在短期內其債務危機不會嚴重惡化。
希臘援助計劃是相互妥協的結果
這個救助協議既顯示出國家利益的博弈,又顯示出共同利益的力量。它是歐元區成員國之間相互妥協的結果,但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德國的要求。正是由於共同利益不能涵蓋國家利益,成員國之間存在很多重大分歧,歐盟遲遲難以出台救助方案,而最終導致各種利益和原則的相對平衡。
在是否救助希臘的問題上,歐盟麵臨兩難處境。根據《馬斯特裏赫特條約》等法律法規,歐盟不能強製動用其他成員國資源去救援某一成員國,歐洲央行不能直接出錢對成員國提供全麵金融救助。歐盟成員國沒有義務協助一個債務危機國。歐洲央行行長特裏謝反複強調不能為援救希臘而打破歐盟條約原則,反對向希臘提供低息貸款,表示不會給希臘“特殊待遇”。“特殊待遇”會帶來極大的“道德風險”:先例一開,以後就無法拒絕了。即使歐盟向希臘提供直接救助,暫時穩住歐元跌勢,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愛爾蘭等國的困難局麵也會對歐元繼續造成壓力,拖累歐元區的經濟複蘇。如果那些國家隻寄希望於歐盟救助,因缺少國民危機感和責任感而不致力於恢複國家經濟的改革,那麼對歐盟和歐洲中央銀行來說,那將是一個填不滿的無底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