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紀80年代初全球氣候變暖概念提出之後,到21世紀初,氣候變暖正在演變成一個涉及全球生態環境、國際政治、世界經濟等問題的重大議題。在這樣複雜的背景下,應當把全球氣候變暖問題提高到國家整體競爭力和保障氣候安全的層麵加以研究和部署。
氣候安全問題是國際社會共同麵臨的嚴峻挑戰
工業化在帶來財富的同時,其產生的二氧化碳等給全球氣候帶來了災害性影響。科學家警告說,倘若全球氣溫繼續上升,地球主要的物理學基礎可能發生變化,並進入危險狀態,將出現海平麵大幅上升、災害天氣頻發等現象。全球氣候變暖已逐步從“幽靈般的威脅”轉變為現實挑戰。
近幾年來,全球權威氣候家認為,人類自身造成的全球氣候變暖已經成為一種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至少跟核武器和生化武器一樣危險。它可以以任何形式襲擊任何地方。而且,氣候變暖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根據聯合國環境計劃署報告,2003年由於氣候變暖造成的自然災害導致全球遭受600億美元以上的經濟損失,而到2050年,全球氣候變暖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可達3000多億美元。氣候變暖還使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許多科學家認為如果全球平均溫度升高1.5至2.5攝氏度,25%~30%的動植物種可能瀕臨滅絕,森林火災和病蟲害產生的頻率與強度可能增加,濕地將加速萎縮,人類的健康也將遭到很大威脅。氣候變暖加快將造成地球及生態係統對人類社會承載能力的降低,對人類生存的自然基礎產生嚴重威脅,進而使國際安全形勢日趨複雜。
麵對氣候風險挑戰,歐美日等國的應對策略
一、歐盟積極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暖歐盟作為國際氣候談判的最初發動者,一直是全球減緩氣候變暖最主要的推動力量。《京都議定書》為歐盟規定的目標是到201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減排8%,是所有締約方中承諾減排最高的。為了實現京都承諾,歐盟通過製定一係列法律、政策和行動計劃,推動成員圍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為應對氣候變暖,歐盟加大開放可再生能源力度,減少對石化能源的依賴。計劃到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1990年至少減少20%。為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歐盟以多種途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包括降低機器、建築物和交通運輸造成的能耗,提高能源生產領域的效率等70餘項節能措施。積極倡導開發新技術提供能源利用效率,強調加快核聚變、燃料電池、碳捕集和儲存、可再生能源、氣體水合物等能源新技術開發。
二、美國在為減緩氣候變暖積極行動美國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但由於上幾屆政府在氣候變暖問題上的立場,其至今仍是未簽署《京都議定書》唯一的發達國家。奧巴馬上任不久,就將推動低碳經濟和新能源計劃提高到關乎美國未來的戰略高度,把全球變暖當作世界麵臨的最緊迫的挑戰。奧巴馬計劃在10年內投資1500億美元,用於加快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就業化進程,擴大可再生能源的商業化規模、建立低排放燃煤發電廠、建設新一代生物燃料和燃料基礎設施等,以達到刺激經濟,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提高能源安全的目的。2009年6月美國通過了《清潔能源安全法案》,該法案規定,美國在2020年將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基礎上減少17%,到2020年減少83%。為此法案中製定了詳細的碳排放總量管製與交易體係。
三、日本確立低碳發展道路應對氣候變暖麵對日益嚴重的氣候變暖問題和日益加大的減排壓力,日本把低碳發展作為未來數十年發展的首選道路,相繼通過了《地球溫暖法對策促進法》,製定了《建設低碳社會行動計劃》和《環境能源技術創新計劃》。2009年日本政府又推出了“日本版綠色新政”四大計劃,以全力推進低碳社會建設。一是太陽能利用達到世界第一。具體目標是:一是到2020年,日本太陽能發電量達到目前的10倍,到2030年達到目標的40倍,重新奪回太陽能發電世界第一的寶座。二是在世界上最早實現普及環保汽車。即到2020年環保汽車銷售比例占新車銷售的50%。三是推進低碳交通革命。到2010年夏天完成“獨立標準列車”實用化評估;2012年開發出電池式節能路麵車實用技術;2012年開發出減排30%的高效率船舶技術;2013年開發出超導磁懸浮實用技術。四是實現資源大國目標。包括建立資源回收製度,三年回收1億個手機,回收黃金約3噸,到2020年實現90%廢棄塑料資源化。
中國努力應對氣候變化
首先,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全球氣候變暖問題。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加速發展階段,麵臨多重壓力。然而中國政府始終以負責任的態度高度重視氣候變暖問題,積極參與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活動,至今已與97個國家簽署了103個環保方麵的協議,廣泛開展環保科研、技術、政策等領域的國際合作,並發揮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中國政府堅持把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作為基本國策,把實現可持續發展作為國家戰略,節能減排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選擇,繼續以節能減排和調整能源結構作為減緩氣候變暖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