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非洲能源儲量豐富非洲石油資源主要集中在北非撒哈拉油區、蘇伊士灣油區和西非幾內亞灣油區。2008年,非洲已探明石油儲量近1256億桶,占世界總探明儲量的10%,剩餘探明天然氣儲量14.65萬億立方米,占世界剩餘探明儲量的7.9%。非洲平均日產原油1028萬桶左右,約占全球原油日產總量的12.57%。非洲主要產油國有13個,其中,尼日利亞是非洲第一大產油國,2008年日產217萬桶,占非洲總產量的2.7%,其他依次為安哥拉(2.3%)、阿爾及利亞(2.2%)、利比亞(2.2)和埃及(0.9%)。國際能源署預計,隨著國際投資的增加和勘探技術的進步,非洲石油儲量還會有大的增加。
第二,非洲能源出口量大,占比遠高於產儲,且質量上乘2008年,非洲石油出口量占世界總出口量的14.3%。其中,尼日利亞出口石油中的44%,約99萬桶每日,阿爾及利亞出口石油的34%,利比亞出口石油中的7%輸往美國。同時,非洲石油大多為優質輕原油,含硫量及礦物成分極低,容易提煉和加工質量上乘,很適合生產汽車燃油。
第三,非洲能源易於開采,穩定安全。由於非洲油田大多遠離大陸,在幾內亞灣發現的大量新油田,被國際能源界視為最具發展潛力的油氣儲藏帶。海上石油的開發不僅可以躲避一些國家的政治或社會動亂,而且易於從陸上油港或海上油碼頭外運。由此,也使得非洲石油較於海灣地區相對穩定。此外,非洲產油國為了使地下“黑金”成為挑動經濟的“杠杆”,紛紛製定優惠的政策引進國外資本與技術以開發石油礦產資源,為跨國石油公司大開方便之門。喀麥隆修訂了與外國公司聯合開采油氣的有關條款,允許外國合夥人拿走40%的產量,在國外銷售並把所得收益保留在國外。赤道幾內亞實施了新的《石油開采法》,以原油償還外商投資。
由於曆史原因,歐洲與非洲一直維持著特殊的關係,自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石油公司在非洲發現並開采石油以來,歐洲石油公司一直在非洲石油開采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幾內亞灣地區大多是前法國殖民地,除尼日利亞外,法屬石油公司在地區擁有幾乎全部的石油開采權。同時,第二大石油進口國的日本,在非洲的石油戰略也可謂步步為營。為了保障其能源安全,日本一直堅持“寸土不放”的能源外交政策,深入貫徹“走人非洲”戰略。此外,印度、韓國、越南、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也紛紛登陸非洲石油區,展開激烈爭奪。對於各國在非洲的能源爭奪,美國政府長袖善舞,從政治、經濟、軍事三方麵對非洲能源進行戰略部署,開展了多元化、全方位的能源外交。
美國對非的全方位能源外交
一、美國對非能源外交的政治手段
自“9·11事件”以來,美國政要頻頻造訪非洲,拉近與非洲關係。2002年,時任美國國務卿的鮑威爾訪問加蓬和安哥拉。次年7月,小布什總統在非洲訪問了塞內加爾、南非、博茨瓦納、烏幹達和尼日利亞五國。2008年,時任國務卿賴斯訪問利比亞四國。2009年,奧巴馬總統在上任半年內便成功訪問了非洲,而僅過三周,其國務卿希拉裏又對非洲七國進行訪問。美國政府首腦頻繁訪問非洲產油國,極力拉攏其親美,負責能源方麵的官員更是鱗次櫛比地造訪非洲,這在美國外交史上都是罕見的。為了培育非洲成為美國進口石油多元化戰略的重要基地,關於非洲,美國官員公開談的話題往往是:如何幫助非洲國家政府結束地區衝突、減少腐敗、推進民主建設和人權狀況、改善學校教育設施、提供經濟援助貸款、加強清潔能源合作等等。但是,正如英國《經濟學人》周刊所指出的那樣,原來越多的美國到訪非洲的真正目的隻有一個:石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