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一季度,世界政黨形勢總體穩定,但穩中有變、變中有亂。尤其是後金融危機時期,經濟社會形勢惡化、選舉、黨爭等因素持續牽動一些國家政情,激化朝野對抗和鬥爭。全球20餘國舉行的全國和地區性選舉,選情普遍膠著,一些國家在野黨勝選引發本國政黨政治格局急遽變動並對地區政黨形勢產生一定影響。
第一,經濟社會形勢不佳衝擊多國執政黨,朝野力量圍繞發展理念和政策取舍激烈博弈,一是應對金融危機政策的負麵效應持續發作,嚴重影響一些國家執政黨施政。希臘、英國、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愛爾蘭等國刺激經濟方案負麵效應彰顯,政府財政危機不同程度加重,社會開支下調,引發社會廣泛抗議,反對黨借機向執政黨和政府施壓。美國“茶黨”現象愈演愈烈,共和黨“借力打力”,煽動民眾反對奧巴馬新政,對民主黨政府形成一定牽製。法國、希臘等國反對黨積極支持本國社會團體抗議和抵製政府政策。作為英國工黨傳統支持者的工會也跳出來對政府施壓,使得工黨政府處境尷尬。二是麵對經濟、政治和社會等多重壓力,多國執政黨被迫作出政策抉擇。澳大利亞工黨、意大利自由人民黨等部分執政黨選擇在氣候變化、社會福利以及移民等問題上作出妥協,推行經濟民族主義或保護主義。但其他一些國家執政黨和政府則頂住內外壓力,繼續強化以增稅、減支為特征的反金融危機政策,並適當推進改革,謀求以變革求生存、找出路。美國民主黨政府推動議會通過醫療改革方案並著眼下一步推動教育改革。法國人民運動聯盟政府繼續推進養老金改革,謀求進一步深化社會福利體製變革。保加利亞公民歐洲發展黨政府決定開征奢侈稅,增加稅收。
第二,多國選舉亮點頻現,一些國家選戰激烈開打:一方麵,20餘國完成選舉,多國在野黨成為“黑馬”。烏克蘭和智利兩個“敏感”國家在野黨均贏得本國第二輪總統選舉,這表明西式民主在烏克蘭“水土不服”,“橙色革命”的群眾基礎嚴重銷蝕,美國為首的西方發起的“顏色革命”戰略陷入重大失敗;智利社會黨長達30多年的執政地位喪失、拉美左翼占據主導地位的格局麵臨鬆動風險。多哥、斯裏蘭卡、聖基茨和尼維斯、哥斯達黎加等國執政黨以及克羅地亞反對黨贏得總統選舉。在全國議會選舉中,伊拉克在野黨“伊拉克名單”以微弱優勢領先,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國執政黨繼續占據優勢。俄羅斯、法國、荷蘭、伊拉克、美國等國舉行的地方選舉中,除俄羅斯統俄黨外,法國人民運動聯盟、荷蘭工黨、美國民主黨均遭不同程度失敗,法國社會黨等左翼控製了全國絕大部分地方政權、荷蘭極右力量異軍突起、美國民主黨痛失國會參院絕對優勢。斯裏蘭卡、伊拉克、烏克蘭等多國出現選舉爭議,失敗一方強烈要求重新驗票或指責對手舞弊,但多數訴諸司法等和平方式解決。
另一方麵,一些國家拉開選戰序幕,主流政治力量頻繁出招。匈牙利、英國、菲律賓、埃及、澳大利亞、拉脫維亞等國主流政黨積極備戰選舉,政策辯論、政策宣示以及其他輔選活動頻密。埃及民族民主黨政府加大了對反對派“穆斯林兄弟會”的打壓,以削弱競爭對手。蘇丹全國大會黨與達爾富爾地區反政府武裝達成和平協議,為全國大選營造有利國內氛圍。緬甸軍政府公布《大選法》和《政黨組織法》,著力推動附屬組織鞏固與發展協會向政黨轉變,謀求通過選舉合法執政。菲律賓總統阿羅約違反慣例,堅持參選眾議員,引發政界分化和激烈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