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通過同化政策使移民融入美國社會。使移民真正成為美國公民。如1915年5月10日威爾遜總統在費城歸化公民大會上公開宣稱:“一個認為自己是屬於在美國的特別民族集團的人,就還沒有成為美國人。”在威爾遜總統發表了歸化大會致詞後不久,美國政府就宣布,為保證美國的安全,將對所有的外來移民實行“百分之百的美國化”政策,要求移民成為“百分之百的美國人”。美國移民委員會聯同移民歸化局,成立了“美國化運動日全國委員會”,並向全國發出通告,確定1915年7月4日為“美國化運動日”。為了形勢發展需要,“美國化運動日全國委員會”更名為“全國美國化委員會”,並提出了“英語第一”、“美國第一”、“美式生活標準”的要求。為了實現“百分之百的美國化”的目標,各州積極響應政府號召,不僅開辦夜校,教授移民英語、“美國主義”,還通過法律來強化美國化。
其次,在解決了移民與當地居民之間的相互融合之後,即真正成為“百分之百的美國人”之後,再通過選舉、社團活動等多種方式參與政治。美國對移民參與政治的成功做法,也可以體現在2008年的美國大選中。2008年11月,美國各大電視網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非洲黑人後裔奧巴馬在4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對手、亞利桑那州國會參議員麥凱恩,當選第56屆美國總統已成定局。鳳凰城的廣播電台主持人在節目中說,50年前美國很多地方黑人還無權投票,50年後一名黑人卻成為美國總統。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還在為1000年前的事情爭鬥,美國卻已經擯棄了50年前的恩怨,這是美國的巨大變化。可以說,奧巴馬的當選是美國解決移民參與政治的最好體現,也是種族身份歧視在美國公民政治參與中的一次瓦解。
美國解決移民公共參與經驗對中國農民工政治參與的啟示
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解決移民政治參與的成功做法,對構建和完善中國農民工政治參與機製有著有益的啟示:
一、建立與完善組織,為農民工參與政治提供平台依托
西方國家公眾的政治參與往往借助於一定的組織形式,如政黨、團體、運動、集會等。很顯然,有組織的參與會提高參與質量,增強參與效果。在拉什所列舉的十種參與形式中,有六種屬於借助於某種組織或團體參與政治這些組織和團體,除了政黨以外,大多數屬於市民社會性質的民間準政治和非政治組織。在當代西方社會,此類組織數量極多,種類也相當複雜,公眾的各種利益和要求幾乎都能找到相應的代表性組織。市民社會組織是聯係個人與國家的中介和紐帶,它將分散的個人資源和能量整合為集體的意誌,從而大大強化了個人與國家之間的聯係與互動,有效地提高了政治參與的質量。那麼,從中國農民工參與政治的現狀看,大多數農民工參與政治沒有組織依托,根據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隻有21.5%的農民工所在單位成立了黨、團組織,農民工所在單位或社區成立了工會的比例也相當少,隻占16.2%,37.2%的農民工表示所在單位或社區沒有成立工會組織。
顯然,沒有組織的依托,農民工的參政權以及合法權益的保護勢必受到忽視或損害。因此,大部分的農民工認為“需要成立工會等維護其權益的組織”,據課題組調查,這部分人占到83.0%。為此,我們應該從美國等西方國家公民政治參與的經驗中得到啟示:建立與完善組織,為農民工參與政治提供平台。
二、加速農民工市民化,為農民工參與政治提供社會支持
農民工隻有市民化,才能與城市居民形成融洽的人際關係,才能得到合理的資源配置,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同和社會結構方麵的和諧,從而實現其政治參與的目的。但目前中國農民工市民化的進程依然不容樂觀。通過課題組的調查顯示,隻有7%的農民工與市民“有較密切的來往”,大部分與市民都是“一般工作關係”。另外,從市民對農民工的態度來看,60.6%的農民工認為市民對他們的態度“一般”,甚至有18.9%和8.7%的農民工認為市民對他們的態度“不太熱情”或“很不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