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離岸服務外包對發包國的經濟影響。這些文獻主要從宏觀層麵上對服務外包對發包國收入分配、白領工人就業、產業以及技術外移等進行了經驗研究。如資深學者曼(2003)對美國的IT部門進行了研究,並證明全球化尤其是IT硬件的國際化外包導致該類產品價格在1990年代降低了10%到30%,1995~2002年生產率年均增長0.3%。IT成本下降使企業和消費者受益,IT業工人受損。對可能造成的國內工作流失和非技術勞動力工資下降的恐慌,使包括美國在內的發達國家在10多年前就開始了離岸服務外包對發包國經濟影響的研究。這些研究大都認為,服務外包造成了發包國國內工作機會的減少和工資率的下降(芬斯卓等,1995)。然而,也有學者的研究表明,服務業的離岸外移在短期內雖然會造成部分美國人的失業,但是從長期來看對提高美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是有利的(加納,2004)。此外,埃米蒂等(2006)研究表明,服務活動離岸外移對1992年至2000年期間美國生產力的提高有重要的正向影響,貢獻率達約11%;製造活動離岸外移與生產力的提高同樣正相關,但較服務業小,約占生產力提高的5%。法倫(2005)認為服務外包會提高低收入國家的平均工資,但對發達國家的就業和工資影響非常小,對美國生產力以及控製通貨膨脹都有好處,但是可能改變勞工和利潤之間的平衡。
四、對服務外包與企業績效的關係研究許多經濟學家如貝蒂斯等,雷溫斯克雷夫,希特,奎恩等認為,服務外包可以提高企業績效。表現在:一是減少非核心業務而專注於核心業務,迎合“歸核化”的需要;二是專業化的公司可以提供更高質量的業務;企業將內部運行效率不高或輔助的服務業務外包出去,由更具競爭優勢和專業優勢的第三方承擔,企業將主要精力和資源運用到企業核心競爭力上以提高資源利用率和運作效率。三是顯著降低企業成本。企業外包非核心業務後,可以避免在外圍業務的設備、技術、研究開發上投入巨資,而把有限的資金用於培植核心競爭力上,從而保持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業務外包後,企業的生產成本、人力資源管理成本、銷售成本都會有較大幅度的削減。四是服務外包能降低發包方的經濟風險。通過外包,節約了投資,提高了應變能力,之前由單個企業承擔的風險變成了與承接商共同承擔,經濟風險降低。
五、對服務外包影響因素的研究耶茨(2001)認為貿易壁壘(關稅)、勞動力成本、運輸基礎設施和運輸成本、政府的影響(關稅、租金、基礎設施、彙率、通訊設施、政局穩定性、良好的商業環境)、語言相似性等都是影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實施跨國外包的重要因素。格羅斯曼(2004)認為生產率、工業規模、合同的完備性、工資水平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實施跨國外包要考慮的因素,並證明如果高工資國家能夠提供良好的基礎設施、合作外包方所需要的技能、或者高效率的法律係統以確保外包雙方合作關係,它們可能繼續吸引外包業務。簡單地假定所有低工資國家就是發達國家業務外包的首選地是不合理的。範登堡和羅傑斯指出,願景、知識共享、信任、價值增長以及對過程的實施與監控是確保外包成功的關鍵因素。
六、關於外包風險的研究外包是一種風險與收益並存的經營方式。研究學者們如阿諾德(2000)、普羅拉拉德和哈梅爾(1990)、文卡特桑(1992)、奎恩和海默(i994)的研究成果都提示企業謹慎選擇外包的業務,不能將戰略性的核心能力部分的業務外包出去,並且要審慎地對待外包關係。阿馬拉爾等人(2004)強調建立良好的控製和監控機製對外包成功的重要性。丁格等人(200i)的研究認為,要理解真實的長期的成本結構,並凡與內部成本結構比較。厄爾(1996)識別出了與IT外包相關的11種風險:l、削弱對IT的管理;2、服務商工作人員可能缺乏經驗;3、商業上的不確定性;4、服務商可能疏於掌握新技術;5、與某一客戶直接相關的特有的問題;6、隱藏的成本;7、外包可能導致組織難以從IT係統的演進中學習;8、缺乏創新能力;9、外包服務商、設備供應商與客戶之間的複雜關係可能減緩對問題的處理速度;10、某些係統具有技術上不可分割的特性,如果外包一部分可能會導致嚴重的後果;11、外包將關注的焦點集中於服務商,服務商感興趣的是“如何做”而不是“為什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