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即外部資源利用,是指企業在內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將其非核心業務通過合同方式分包給其他承接企業,而自己則專注於核心業務的發展,利用外部最優秀的專業化資源,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發揮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增強企業對環境的應變能力的目的。以現代服務業以及高端製造和研發環節轉移為主要特征的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調整正席卷全球,為中國發展麵向國際市場的服務外包提供了新的機遇。服務外包具有信息技術承載度高、附加值大、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吸納就業能力強等特點,發展服務外包被認為是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以及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提高對外貿易質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徑,也是優化外商投資結構、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的重要方式。根據麥肯錫的調研報告,全球財富1000強中95%以上的企業已經製定了服務外包戰略,預計到2010年,全球服務外包市場規模將達到6000億美元以上。
和製造業外包相比,服務外包還是“新生事物”。國際上對其研究還處在初級階段,中國的研究則起步更晚。無論是對其概念、特征、趨勢的研究,還是對其模式、條件、影響和國際比較的研究,都遠不如製造業外包深入。長期以製造業發展取勝的中國正麵臨產業結構升級難的困境。我們迫切需要從“中國製造”轉型為“中國服務”,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強對服務外包的理論研究,吸取國外學者對服務外包研究的精華,取長補短,探索國際服務外包業發展規律,科學製定中國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戰略,有利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國外對服務外包研究的現狀
一、對服務外包概念的界定,由於在服務外包實踐過程中,不同國家和企業外包各有側重,因此,對服務外包有不同的定義。
著名管理專家加裏·哈梅爾和普拉哈拉德(1990)在發表於《哈佛商業評論》的題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文中首次提出了“外包”這個單詞,認為企業應該重視培養核心競爭力,而不是單純為了減少成本而把核心業務外包或OEM。西方學者洛和文卡特曼、科塔比、利和希特以及威爾科克斯和約翰遜等從不同角度對服務外包進行了定義。
畢博管理谘詢公司定義服務外包就是指企業為了將有限資源專注於其核心競爭力,以信息技術為依托,利用外部專業服務商的知識勞動力,來完成原來由企業內部完成的工作,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業對市場環境迅速應變能力並優化企業核心競爭力的一種服務模式。國際數據公司認為外包可以分為國內外包和離岸外包兩類,離岸外包即將服務業務外包給國外的第三方服務供應商,這類外包才屬於服務業國際轉移的方式。服務外包市場包括IT服務市場和業務服務市場。其中IT服務市場外包部分被定義為IT服務外包,業務服務市場外包部分被定義為業務流程外包。埃森哲從價值層麵將外包劃分為四種級別:基本技術外包、商業應用程序外包、業務流程外包和業務改造外包。第一種是傳統的IT外包,著重於減少成本。當前,為了集中力量發展核心業務,公司趨向於第二和第三級別的外包。未來的趨勢是發包商與外包業務建立夥伴合作關係,對發包商的業務進行高效的支持。
二、關於服務外包動因的研究 對於服務外包的發展動因,許多經濟學家進行過分析和探討。奎恩和海默(1994)指出,企業應該持續地在具有核心能力的業務上進行投資,而將不具備核心能力的業務進行外包。洛·艾爾文斯和文卡特曼(1992)認為服務外包的動力有不同層次:在宏觀經濟層麵,暫時的經濟周期和趨勢推動企業通過簽訂外包合同來實現IT基礎設施管理的合理化;在行業層麵,競爭壓力迫使企業與重要的IT供應商建立“以夥伴關係為基礎的”關係;在企業層麵,追尋競爭優勢推動IT外包決策;在企業內部,一些管理因素影響外包決策。拉西提和威爾科克斯(1994)指出服務外包的原因包括財務原因(成本降低、增加成本控製等)、業務原因(回歸核心競爭力等)、技術原因(獲得技術人才等)、政治原因(證明效率、證明新資源的正當性等)。克裏斯蒂娜·科斯塔(2001)認為服務外包的動因是成本降低、技術因素以及關注核心競爭力。迪羅姆奧多和穀巴夏尼(1998)把服務外包的戰略意圖分為三類:降低成本和提高IT資源的效率、提高IT對企業績效的貢獻、利用市場上與技術相關的資產來開發和銷售以新技術為基礎的貨物或服務。還有的學者將企業采取外包行為歸因於“流行”效應,拉西提和赫善(1993)、洛和文卡特曼(1992)認為企業的外包決策並不都是基於減少成本、提高企業價值等理性的理由,而是基於社會環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