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1 / 1)

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當代聲音

作者:本刊特約評論員

遵義會議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曆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而且在這個曆史的轉折點上所集中彰顯出的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成為我們黨引領民族複興的重要精神力量。

1984年1月,廖漢生參觀遵義會議會址,留下“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的題詞。1991年2月,李鵬在參觀遵義會議會址後題詞:“發揚遵義會議精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2010年9月,栗戰書在遵義考察時強調,遵義會議突出體現了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精神,突出體現了顧全大局、緊密團結的精神。2011年7月,劉雲山視察遵義時指出,貴州有著深厚的曆史文化積澱,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概括起來就是勇於突破、敢於超越、善於轉變、攻堅克難的精神,這是推動貴州發展的寶貴財富。概而言之,遵義會議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中國特色革命道路上鑄就的堅定信念、實事求是、獨立自主、敢闖新路、民主團結的精神,這是偉大的長征精神中最可貴的部分,是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

遵義會議精神指引我們黨全麵開啟了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1963年,毛澤東同外賓的談話中說:“中國人不懂中國情況,這怎麼行!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這次會議批判了教條主義。教條主義者說蘇聯一切都對,不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正是在遵義會議上,我們黨首先是中央領導集體開始自覺地認識到,隻有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的重大問題,才能把革命事業引向勝利。中國革命從此全麵開啟了不同於俄國的中國道路。

遵義會議精神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精神引領。“文革”結束之後,鄧小平在破除“兩個凡是”的同時,麵對中國向何處去的重大課題,繼續發揚遵義會議精神,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982年,鄧小平在黨的十二大開幕詞中指出:“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無論是革命還是建設,都要注意學習和借鑒外國經驗。但是,照抄照搬別國經驗、別國模式,從來不能得到成功。這方麵我們有過不少教訓。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我國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就是我們總結長期曆史經驗得出的基本結論。”

遵義會議精神成為新時期邁向民族複興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圍繞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發表了一係列重要講話,尤其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讓我們深切體會到在邁向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上,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更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因為,遵義會議精神本身就是我們黨探索中國道路、追逐中國夢過程中的精神創造,是中國精神的特定體現。今天,我們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將會更加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製度自信,更加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為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貴州各族群眾為遵義會議的勝利召開及紅軍長征的勝利付出了巨大犧牲、作出了重大貢獻,紅軍長征在貴州和遵義會議的召開,也極大地鼓舞了貴州人民的革命鬥誌,譜寫了貴州曆史的新篇章。讓我們大力弘揚遵義會議精神,為貴州實現後發趕超、全麵小康而努力奮鬥。(執筆:徐靜 責任編輯/顧海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