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恩來式的愛(三)(1 / 1)

周恩來式的愛(三)

梁衡專欄·回歸常識

作者:梁衡

周恩來的一個重要武器是尊重別人,在人心深處找共同點,不管什麼人真誠相待。

仁愛是講人心的主觀出發點,是“善根”;犧牲是講處理個人與外部世界關係時的態度,是一種無私的境界;包容則是對愛心和犧牲精神的實踐檢驗,是具體行動。當仁愛之心和犧牲精神變成一種寬大包容時自然就感化萬物,用兵則不戰而屈人之兵,施政則無為而治,為人則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不肯寬容別人,無法共事;不能包容不同意見、不同派別就不能成大事。包容精神既是政治素質也是人品素養,是普世價值。

周恩來的包容集中體現在如何對待反對過自己的人,甚至是曾經的敵人。20世紀30年代初,國共兩黨在第一次合作失敗後鬥得你死我活。周恩來是中共“特科”的負責人專門對付國民黨特務,張衝是國民黨的特務頭子,中央組織部調查科(“中統”前身)總幹事,兩人曾經是死對頭。張成功策劃了“伍豪事件”,在報上造謠周恩來已叛變,給周恩來的工作造成極大被動。西安事變後,為了民族存亡國共二次合作,周、張各為雙方談判代表,周恩來竭誠相待,兩人遂成好友。抗戰還未成功張病逝,周提議為張的追悼會捐3萬元,親自前往哀悼並致送挽聯:“安危誰與共,風雨憶同舟”,並發表講演,語不成聲,滿座為之動容。他在報上撰文說:“先生與我並非無黨無見,唯站在民族利益之上的黨見,非私見私利可比,故無事不可談通,無問題不可解決。先生與我各以此為信,亦以此互信。”這事在國民黨上層的影響如同爆了一顆炸彈。後來他對張的兩個子女又盡心關照。當時的重慶特務如林,周的一舉一動都在監視之中,隨時有生命危險。而周恩來卻以一顆真誠的心平靜地廣交朋友,編織了一張正義的大網,反過來彌蓋整個重慶,戴笠也無可奈何。周代表共產黨在重慶協調各方組織反法西斯統一戰線,他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各方人士靈魂深處的良知,終形成團結互愛的統戰大局。一次中共一位工作人員住院急需輸血,醫院裏自動排起獻血長隊,排在最前麵的是美國代表處的一位武官。共產黨的一個重要武器是統一戰線,不管多少派別,在政治上找共同點;周恩來的一個重要武器是尊重別人,在人心深處找共同點,不管什麼人真誠相待。中美建交時尼克鬆來訪,在參觀十三陵時,當地官員找了一些孩子穿著漂亮的衣服在現場點綴,美國記者認為造假。周恩來對尼克鬆說:“你們指出這一點是對的,我們不願文過飾非,已批評了當事人。”尼克鬆後來評價說:“他待人很謙虛,但沉著堅定。他優雅的舉止,直率而從容的姿態,都顯示出巨大的魅力和泰然自若的風度。在個人交往和政治關係中,他忠實地遵循著中國人古老的信條:絕不傷人情麵。”此時,周恩來手中的武器並不是黨綱、政見、共產主義學說等,而是傳統道德和個人魅力,是與人為善的赤誠之心這些普世認同的價值觀。

但是,最能體現周恩來包容精神的還是他處理黨內的高層關係。中國共產黨誕生於複雜的曆史環境中,又經曆了漫長的艱苦曆程,黨內高層人員文化背景複雜,有工人、中小知識分子、教授學者、留洋人員、舊軍人,出身不同、性格各異。半個多世紀以來能將這樣一個黨團結在一起,某種意義上,一靠毛澤東思想,二靠周恩來的人格。

“宰相肚裏能撐船”,無論建國前後,無論在黨在政,無論在哪一朝書記任內,周恩來都是處在“相位”,不是一把手勝似一把手,關係全局。長征中周恩來說服博古請毛出來工作,又把紅軍總政委一職讓給張國燾,保住紅軍和黨不分裂。轉戰陝北時中央機關組成昆侖縱隊被敵包圍,任弼時是司令,周恩來是政委,毛要向西,任要向東。任說我是司令聽我的,毛說我是主席先撤了你這個司令,吵得不可開交。周恩來協調,先北再西,化解了危機。解放後因經濟思想產生分岐,毛很任性,甚至威脅要重上井岡山,周恩來主動讓步,逢會就檢討並願意辭職,又避免了一次分裂。文革中周恩來更是礙著毛的麵子,受盡林彪和江青的氣,但仍出來獨撐危局。對外,他勇於承擔責任,一次次地出麵做紅衛兵及各派的工作。周恩來還親自出麵請被衝擊、迫害的外國專家、家屬吃飯,並賠禮道歉。

一部黨史很有意思,毛澤東用了周恩來的才幹;周恩來包容了毛澤東的缺陷。寬容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清澈見底,容納萬物,它使仇者和,錯者悔,嗔者平,忌者靜,使任何人都不可能有不接受的理由。(責任編輯/吳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