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成果落實情況評價(1 / 3)

本刊策劃

作者:季 敏

首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無論是在戰略層麵還是在經濟層麵均取得顯著成果。總體而言,成果落實工作雖有波折,也有可圈可點之處。

一、對戰略成果落實情況的評價

(一)中美關係在跌宕中深化,但仍凸顯“兩麵性”

在跌宕中深化: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如期訪問中國;同年10月,中國軍委副主席徐才厚訪美。這是兩軍交流因美國政府2008年10月宣布對台軍售案中斷以來,兩軍最高層級的訪問和對話。但2010年1月,美國政府再次拋出對台軍售案,這使中美間軍事交流重新陷入低穀。2010年2月奧巴馬會見達賴,“成果”中定於2009年底舉行的中美人權對話也因此由2010年2月底再次推遲。2010年4月,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應邀訪美,中美關係有所緩和。2010年5月,中斷兩年的中美人權對話在華盛頓舉行。

凸顯“兩麵性”:去年對話結束之後,中美關係一度發展平穩,奧巴馬還曾稱中國“不是威脅”。但今年以來,美國態度驟然生變,並不斷製造事端:從巨額對台軍售、接見達賴到互聯網問題;從“彙率操縱國”到貿易大戰等,無不觸及我重大關切,損害我核心利益。如何定性中美關係,不妨引用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哈裏-哈丁的一段話,他在其著作《脆弱的關係——1972年以來的美國和中國》一書中將中美關係定性為“非敵非友”。就此他進一步解釋說,這是因為對美國來說“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既不是朋友,也不是敵人;中國在國內事務中既不實行多元化,也不實行極權化;既進行富有意義的經濟改革,又不完全采納資本主義或放任自由的經濟理論”。諸多的國際問題專家更願意將中美關係具有“兩麵性”來定義其性質,即兩國在國際、地區和雙邊事務中既有接觸、交往、對話與合作,又有矛盾、分歧、鬥爭與對抗,而且這種“兩麵性”將延續相當長的時間。

(二)中美在能源氣候問題上合作與分歧並行

2009年9月,中美油氣工業論壇和中美能源政策對話在中國舉行。發展清潔能源是中美兩國共同利益最接近、分歧最小的一個領域,中美清潔能源聯合研究中心於2009年7月的成立正體現這一點。與上述務實合作形成反差的是,中美兩國在2009年12月舉行的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分歧嚴重,這與美國在此次會議上不斷做手腳有關。

(三)美國核立場轉變

2010年4月,美國國防部發布《核態勢報告》,宣布將削減核武器,停止發展新核武,承諾不對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做出以上承諾的起因有二:第一,美國防部認為,核武能力的建設已經不能適應冷戰後多樣化軍事任務的需求,核武能力已成為一種“中看不中用”的奢侈品;第二,在美國財力捉襟見肘的當下,對此進行戰略性調整也是一種政治必然。

(四)對話機製走向未來

首輪對話奠定了奧巴馬時期中美關係的基調,這一機製已經並將繼續成為中美兩國加深了解、增進互信、促進合作的重要平台。

二、對經濟成果落實情況的評價

(一)中國調結構擴內需任重道遠;美國赤字外債居高不下

2009年中國經濟增長8.7%。分季度看,中國從2009年一季度至2010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6.2%、7.9%、9.1%、10.7%和 11.9%。這意味著中國經濟已強勁回升。2010年3月,中國出現72.4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終止了連續70個月貿易順差的局麵。中國國家統計局認為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內需的強勁增長。金融危機後,中國政府一直把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放在突出位置。但是,調結構、擴內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其實就是中國經濟現代化的過程。縱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以英國為例,該國挖煤300年,紡織250年,煉鋼150年,汽車100年,才過渡到以金融為主業。所以調結構應該是經濟發展的結果,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原因。由此可見,中國調整結構、擴大內需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