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時政
作者:鄭永年
最近中美關係發展的趨勢表明,中國再也不能繼續“被接觸”,而應當主動地接觸美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中美兩國的互動和兩國關係的發展方向很關鍵。盡管今天兩國共處一個結構下麵,就是人們所說的G2,但這個G2的結構並不牢靠。國際政治的真諦就是,對抗容易,合作很難,在互為衝突的國家利益領域搞合作更難。一旦出現對抗,於中美兩國和國際社會都不利。
主動和美國接觸就是為了避免對抗。正是因為中國的崛起,中國有能力主動接觸美國。如何接觸美國?一方麵要有接觸的心態,另一方麵就是要尋找和建立互動平台。美國在和中國接觸時,依靠的是美國西方建立起來的一係列國際製度平台。中美兩國已經形成了一個實際上的G2,但G2本身還沒有堅實的平台。中美兩國之間存在著經濟和戰略對話平台,但主要關切的是兩國關係的事情,而非全球性問題。
就是說,G2還必須有其他更具包含性的活動舞台。開放性區域主義強調的就是區域組織的包容性,這尤其表現在中國和東盟(亞細安)的關係上。在冷戰結束之後,中國和東盟的關係是所有區域組織發展中最為成功的案例。
東盟可以成為G2互動的製度平台。這裏有很多原因。首先,已經形成了三個“10+1”機製和在此基礎上的“l0+3”機製。現在,美國也表示要“回來”(回到東南亞),這意味著會產生另一個“10+1”機製(東盟和美國)。從“10+3”擴展到“l0+4”機製並不很困難,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已經生效,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之後,雙邊的經濟關係必將深化,這會給美國帶來很大的競爭動力。如果不想被邊緣化,美國必須在製度化方麵努力。
東亞區域主義是包容性的,這意味著包括美國在內。同樣,如果東亞國家承認美國的存在,或者用現實主義的話來說,沒有能力把美國排除出去,那麼就要考量如何消化美國的問題。這就像美國的中國接觸政策,是為了消化中國的崛起一樣。實際上,隨著美國重心移向東亞,美國越來越像一個東亞國家。這樣,就必須把美國整合進亞洲安全機製。越是把美國排除在外,東亞就越不安全。
“10+4”機製首先是個經濟平台,經濟上的互動最為容易。較之其他方麵的互動,經濟上的互動往往不是零和遊戲,可以為政治上的互動造成良性的影響。如果把美國整合進東亞區域經濟機製,美國對經濟利益的考量,就不會像現在那樣容易政治化了。
經濟上的整合也會對最終的安全問題產生積極正麵的影響。中美安全問題不僅僅是中美兩國的問題,而且是整個亞洲的問題。如果中美能夠在“10+4”機製基礎上,培植軍事信任,建立安全合作機製,那麼不僅亞洲和平可以得到保障,也可以為全球安全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摘自《聯合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