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話語斷裂下的改革之難(1 / 1)

今日時政

作者:南之默

本來,作為擁有權力和具備裁判資格的政府,在改革浪潮中不應成為利益的受益方。但現時下的情況,卻是政府成為改革三十年來的最大利益獲得者。如果社會存在應有的利益博弈平台,如果普通公眾對於維護自己的權益有著應有的機製與途徑,那麼,政府作為受益方參與利益的博弈,並非什麼太大問題。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缺乏權益維護機製與途徑的公眾,與政府之間的話語,已經顯示出了明顯的斷裂。

這樣的一種話語差別,所帶來的最大影響,必然是使得中國繼續改革變得更加艱難。政府無法與社會民意取得改革的共識,那麼政府在推進改革時,又如何能夠得到民眾的支持呢?如此,即使政府集團中的部分領導者願意推行改革,願意深化改革,但缺乏民意支持的改革領導者,或者說,因為公眾對政府不加區別的不信任、不支持,或是“千方百計”地質疑,在麵對特殊利益集團以及政府內部的部分保守人士,其博弈勝算幾何,也就可想而知了。

如果說我們一定要追求一個改革的社會共識,那麼,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必定是社會民眾追求的最大共識。然而,現時下公眾對於政府的改革決心,卻是懷疑的。懷疑的不僅僅是政府在推動政治社會體製改革的決心與能力,還有市場化的改革。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疲態盡顯,被稱之為“改革疲勞綜合症”。原因就在於現有的市場經濟結構,很大程度上與特殊利益集團分不開,也與政府中的部分人士分不開。而政府與社會呈現出的兩個階層的兩種思維下的兩種話語,顯然是其最為根本的影響因素。

或許,不久前,美國總統奧巴馬成功實現醫療保險改革方案的例子可以為我們提供另一麵的啟示。在推動醫改方案上,奧巴馬可以有兩個選擇,一是通過與特殊利益集團,包括保險業人士、醫療機構從業人員等達成妥協,從而組成一個“大雜燴”的醫改方案;二是通過尋求民意的支持,來製約國會山的議員們。奧巴馬選擇了後者,通過辯論、說明等方式讓美國民眾明白為何改革,改革後會有怎樣的變化等,讓普通的美國民眾知曉其內容及意義。如此,國會山的議員迫於民意力量,最終不得不支持醫改方案。

(摘自《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