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時政
作者:韓 永 王家敏
到本世紀末,中國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幾率幾近為零?
這是最近發布的一份報告給出的預測。1月30日,中科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發布《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該報告指出:按照曆史經驗來估算,中國21世紀末晉級發達國家的概率為4%。“如果考慮到中國21世紀人口將達到13億~15億,而整個發達國家的人口隻有10億左右,中國現代化的概率比4%還要小。”
這一結論刺激了部分國人敏感的神經。在環球網所做的一份調查中,有56.2%的網民對中國變成發達國家的概率如此之小表示質疑,僅有28%的網友表示“有一定道理”。
該《報告》的主持人、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表示,正因為依照“曆史經驗”晉級發達國家行列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所以中國的發展才需要獨辟蹊徑。
從4%到30%
何傳啟告訴媒體,得出4%的依據有兩個,一個是中國發展的現實,另一個是過去300年(1700-2000年)世界上的統計數據。
何傳啟說,從過去300年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有一個明顯的更迭規律:平均每一百年,大約10%的發達國家會下降為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中的大約5%則上升為發達國家。
晉級機會降臨到中國頭上的概率,取決於正在中國發生的如下現實:人口規模龐大、地區發展失衡、經濟一枝獨秀、政治緩步向前、人均收入差距懸殊、資源和環境壓力明顯等,這些因素按一定的方式加權,就得出中國晉級發達國家的可能性。
何傳啟還為中國的發展設計了分段的目標:2020年左右進入世界前60名,2050年左右進入世界前40名,到本世紀末,進入世界前20名——按照何傳啟有關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分類標準,進入前20即為進入了發達國家行列。
要增加在本世紀末進入發達國家行列的可能性,何傳啟說,中國就要走一條“特色之路”。這條路就是“綜合現代化”。“簡單說起來,就是將在國外分步進行的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同步推進,”何傳啟說。在他眼裏,第一次現代化是指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第二次現代化是指從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轉型。
與在西方發達國家這兩個階段大多涇渭分明不同,它們在中國則呈現出犬牙交錯之勢。“在中國,第一次現代化已經完成五分之四,而第二次現代化則僅為發達國家的五分之二。”何傳啟說。
“綜合現代化”的思路,與中國各地區發展嚴重不均衡的國情不謀而合。何傳啟拿長江流域舉例,他說,長江上遊局部地區還有原始社會的痕跡,中遊則以農業社會為主,下遊已經進入了工業社會,而到了長江入海口的上海,知識社會的特征已經非常明顯。何傳啟說,在2006年,我國已有四個發達地區進入了第二次現代化,北京和上海的部分指標則已經達到或接近發達國家的底線。“例如2006年,北京和上海第二次現代化指數、平均預期壽命和大學普及率已經接近或達到意大利、西班牙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