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周恩來斡旋毛蔣較量(1 / 1)

謀略天地

作者:單 夫

自遵義會議始,毛澤東逐步成為中共事實上的領袖。一旦蔣介石確認了毛澤東在中共的核心作用,他也就不得不尋思如何與毛交手,周恩來則成為他們之間的“中間地帶”。

1937年6月,在國共第一次廬山談判中,蔣介石提出:“國共合作,紅軍要收編了,朱、毛也可以離開軍隊,出來做事,我看還是請毛先生、朱先生出洋吧。”周恩來當即回擊說:“你這不是要我們共產黨群龍無首嗎?假如我們共產黨提出要你出洋,你將如何想?”

在準備與國民黨談判的新方案中,周恩來就朱毛去處問題加了一條:“力爭朱為紅軍改編後的指揮人,原則上毛不拒絕出外做事,但非至適當時機則托故不出。”也可這樣直說:毛澤東可以不在改編後的軍隊中任職,但毛澤東必須留在黨內工作。

“七七事變”發生後,蔣介石急於想解決國共合作問題,1937年8月1日,他密電中共中央,邀請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盡快到南京共商國是。在對此密電慎重研究對策時,周恩來等認為毛澤東還不宜出去,最後決定由朱德、周恩來出席南京的“國防會議”。

1938年12月9日,蔣介石就國民黨和中共合並之事,約見周恩來:既然中共已信仰三民主義,最好與國民黨合並為一個組織;如果此辦法可以談,可以在西安召開華北將領會議後,約毛澤東麵談解決;如果全體合並一時做不到,可否一部分黨員加入國民黨,而不是跨黨。

此次,周恩來為自己也為毛澤東擋了回去:中共之所以相信三民主義,不僅因為它是抗日的出路,主要是因為它是達到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國民黨員卻未必如此想,所以,國共終究是兩黨;要求全體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退出共產黨,這不可能,也做不到。少數人退出共產黨而加入國民黨,不僅是失節、失信仰,於國民黨也有害而無益。由此,蔣介石放棄了約見毛澤東的念頭:“如果你考慮合並事不可能,就不必電約毛澤東到西安會談了。”

1943 年夏天,出於對國際國內政治軍事形勢的分析,毛澤東和蔣介石都產生了要見對方的想法。

周恩來並不讚同毛澤東此時和蔣介石見麵。經過反複考慮,他向中共中央電告兩種參考方案:一是毛澤東稱病,以林彪為代表到西安見蔣一次;二是要求蔣帶周恩來到西安,然後,周飛延安偕一人(林彪或其他負責人)回西安見蔣。

盡管毛澤東一再傾向於同蔣介石直接見麵,但是,周恩來仍在9月5日複電毛澤東,全麵陳述了時機還不成熟的原因:一、蔣的目的是要我黨屈服,而非民主合作;二、蔣對我黨和解放區軍隊仍是非合即滅的態度;三、蔣對毛澤東包藏禍心。同時,在局勢方麵並非對我黨有利:一、蔣對國際局勢的看法,一麵承認日寇有續攻中國可能,而英美一時無大力援華,且反內戰,但何(應欽)等卻看到蘇聯今日處境需要對華讓步,英美亦需中國拖住日本,蔣正好借此依他的想法解決西北及國內問題;二、“七七”五周年宣言,本是我黨曆年主張的發展,蔣卻認為由於蘇聯讓步,我黨亦不得不屈服;三、毛為謀求改善根本關係,而蔣則可利用此機會打擊地方和民主勢力,以陷我黨於孤立。因此,蔣毛見麵的前途可能有兩個:一、表麵進行得很和諧,答應解決問題而散;二、約毛來渝開參政會後,借口留毛長期駐渝,不讓回延(此著不能不防)。若如此,於我黨損失太大。周提議林出,勿將話講死,看蔣的態度及要解決的問題如何,再定毛是否出來。

周恩來精細的分析和言詞的懇切,讓毛澤東最終采納了周恩來的建議。

1945年8月,蔣介石接連三次邀請毛澤東到陪都重慶談判,“共商國家大計”。

對此次蔣介石談判邀請的真假,周恩來和毛澤東的分析判斷一樣:蔣介石估計毛澤東不敢去而故意假戲真做。出於對時機和安全的考慮,周恩來提議自己先去重慶探一下情況,毛澤東暫緩出馬,“我出去,是一偵察戰,最重要的是看蔣開的是什麼盤子。毛主席出去要看我出去談判結果才能決定,蔣的陰謀也必須考慮。”8月25日晚,毛澤東、周恩來等七位中央政治局委員經反複磋商,認為去重慶談判,爭取一段和平時間,對我黨發展和聚集民心是有利的,最後決定毛澤東可以去重慶。8月28日,周恩來陪同毛澤東到重慶與國民黨進行談判,此行被看作是“民主中國的曙光”。

(摘自《周恩來謀略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