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寬帶
作者:吳曉波
1988年的“物價闖關”失敗,是中國經濟改革史上最讓人沮喪的一個事件,它的擱淺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路徑。
根據吳敬璉的回憶,在1988年2月的十三屆二中全會前後,理論界曾發生過一次關於通貨膨脹的爭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薛暮橋、馬賓、吳敬璉和社科院副院長劉國光均認為,通脹已成當前經濟的“最大敵人”,必須著手治理。而厲以寧以及國家體改委所屬的體改所的一些學者則持相反觀點,決策層也持後一種意見。他們認定,當前物價問題的焦點在食品,而食品價格之所以上漲,說到底是因為供給不足。
1988年4月,全國七屆人大召開。到了5月上旬,中央領導發生了突然的變化。時任總書記提出啟動物價“闖關”。“闖關”的意思是,在短期內迅速理順紊亂的價格體係,從而讓經濟運行趨於正常。由於體製內外落差很大,價格一並軌,勢必會導致物價在一定時期內的上漲,所以,這是一個凶險的“關”,而且必須以“闖”的方式才可能順利通過。這是一個有著巨大風險和爭議的經濟決策。接下來發生的事實,是30多年的改革史上最為混亂和令人歎息的一幕。
5月16日到1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製定了物價改革方案,宣布用5年時間把物價放開。為此,國務院建立了物價委員會,以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為主任。
5月25日至27日,時任總書記召集中央10多個部委的領導開會,商議價格改革事宜。與會者中有兩位經濟學家,是劉國光和吳敬璉。會上,各部委領導都同意立即進行“物價闖關”。劉國光提出不同意見,他認為,由於連續幾年的物價上漲,民眾的通貨膨脹預期正在形成,年初開始,各地已經發生了零星的搶購風潮,如果立即進行價格改革,勢必促使通貨膨脹預期完全形成和爆發全麵的搶購風潮,所以,應當先用一兩年時間治理好經濟環境,再來進行價格改革。總書記對劉國光的意見不以為然,他說,你們這些經濟學家的思想就是有框框,以為高速度一定會有高通脹,要求先治理環境,再放開價格。他援引韓國的經驗說,韓國就是先通膨,後治理,打“時間差”,實踐證明這是成功的經驗。
8月,北戴河政治局會議正式公布“闖關”決定,確定5年理順價格方案,前三年走大步,後兩年微調,計劃5年物價總計上升70%至90%,工資上升90%至100%。
“闖關”政策一公布,迅速震動全國。從當月開始,全國中心城市的豬肉和其他肉食價格以70%左右的幅度上漲,其他小商品迅速跟進。出乎決策層預料的是,“物價闖關”很快就呈現全麵失控的可怕趨勢,各地物價如脫韁的野馬,撒蹄亂竄。當時,全國居民的存款為3000億元(1992年為l萬億元,2008年為24萬億元),並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但是由於公眾的看漲恐慌心理,卻造成全國性的搶購風,這似乎應驗了凱恩斯的那句名言,“社會心理決定了人類的永久的經濟問題”。根據當時的報紙報道,“人們像昏了頭一樣,見東西就買,既搶購保值商品,也搶購基本消費品,連滯銷的也不放過”。
8月下旬,上海搶購狂潮進入最高潮,市政府不得不采取緊急措施,實行憑票供應食鹽和火柴,鋁鍋隻能以舊換新或憑結婚證和戶口證申請購買。8月27日晚,中央總書記召開緊急會議,宣布暫停物價改革方案。8月30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通知,下半年不再出台新的調價措施,下一年的價格改革也是走小步,工作重點從深化改革轉到治理環境、整頓秩序上來。
1988年秋季爆發的這場物價暴漲和全麵搶購,被認為是1978年改革以來最大的一次經濟失控。國家物價局的《中國物價年鑒》記載:“1988年是我國自1950年以來物價上漲幅度最大、通貨膨脹明顯加劇的一年。”
1988的“物價闖關”失敗,是中國經濟改革史上最讓人沮喪的一個事件,它的擱淺極大地改變了中國現代化的路徑。“闖關”失敗後,宏觀經濟陷入紊亂,全國上下彌漫著陰鬱的緊張氣氛。
(摘自《第一財經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