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思想
作者:劉 耿
超級體量
以下這組“之最”從各個維度丈量了上海世博會的超級體量:
192個國家和50個國際組織確認參展,預計超過7000萬名參觀者,上海世博會將從參觀人數、參展方、規模等三個層麵創世博會曆史之最;
非洲大陸53個國家中有50個確認參展,其中與中國建交的所有48個國家全部參展,上海世博會非洲聯合館也成為曆屆世博會參展國家最多、建設規模最大、援助力度最強的非洲館;
目前已確認將參加上海世博會的副總統以上政要已達102批,刷新曆史紀錄;
這是世博會曆史上首次在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區舉辦;
本屆世博會展區麵積5.28平方公裏,為曆史上最大;
為建設世博動遷1.74萬戶居民和272家企事業單位,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上海市單個重大項目動遷規模最大、要求最高、難度最大、時間最緊的一次;
誌願者人數超過200萬,為曆屆世博會之最;
正式參展方的自建館,約有40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報名建設,數量為曆屆之最。
學界有這樣的認識:中國和各國合力打造了一場巔峰世博會。
世界需要市場
“是中國‘拯救’了世博,把一個被西方漸漸淡忘的博覽會托舉成舉世矚目的全球盛會,現在連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也熱鬧起來了。”上海社科院城市與區域研究中心秘書長屠啟宇說。
2006年9月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世博論壇上,日本建築設計師彥阪裕提了這樣一個問題:19世紀人們來世博會是為了看一個新世界,而20世紀後半葉起,人們通過大眾傳媒就能達到這一目的,為什麼還要特地到世博會來呢?
也有人說,自從電視機出現後,世博會就不斷被預言要消失——飛渡大洋彼岸不過一夜,網絡隨時帶人周遊世界。隨著信息工業的發展,各種技術展覽早已是以年為單位的常態行為。
回溯世博會曆史,以歐美為主場,是第一波;第二波在日韓展開;如今第三波浪潮正在中國澎湃。
學者楊恒均說,世博會炙手可熱的年代,也正是西方價值觀在緊密鑼鼓形成,並逐漸登上全球舞台的時候。上個世紀下半葉,世博會在西方完成了曆史使命,當西方對世博會開始抱可有可無態度時,日韓加入進來,世博會也確實起到了向世界推銷這兩國的作用。
上海社科院副研究員喬兆紅分析,19~20世紀,各國參加世博會依次考慮的因素是: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社會文化因素;21世紀,以上排序逆轉:社會文化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
在中國學者鑽研世博價值觀時,對上海世博會抱以巨大熱情的外國參展方中,也有不少卻是衝著商業利益而來。
“人家不是衝著世博會來的,是衝著‘中國’這個大概念來的。”屠啟宇說,“西方想要影響中國,在意識形態上空間有限,但是可以競爭中國市場。”